寄懷辛眉·王闿運
空山霜氣深,落月千里陰。
之子未高臥,相思共此心。
一夜梧桐老,聞君江上琴。
辛眉為鄧繹之字。鄧繹系湖南武岡人,與王闿運自少年起便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兩人又是兒女親家,過從甚密。《湘綺樓箋啟》卷二有《致鄧親家》二書。此詩為作者寄懷鄧繹之作,抒寫了他對分別已久的遠方友人的懷念之情,貫穿全篇的,正是一個“懷”字。
首兩句先自作者所處環境落筆。深秋之夜,深山之中,又在月落陰黑之時,寥寥數筆,即渲染出一派凄厲、凝重的懷人氛圍。
三四句先轉入對方,再合寫兩人。在此萬木霜天,寒氣襲人之夜,作者徹夜不寐,而斯夜斯時,“之子”——我所懷之人,想必也未能安臥,將兩人相連,兩地相接的,正是“相思”,正是那肝膽相照,刻骨銘心的深摯的友情!作者不會忘懷,鄧繹、鄧輔綸兄弟與他曾同肄業并訂交于長沙城南書院,作者早年家貧“(鄧)繹資之,使學于名師,又逢人譽薦之,由是闿運學益進,聲名大昌”(朱克敬《儒林附記》),鄧氏兄弟嘗激賞其“月落夢無痕”句,嘆為妙才,三人遂與鄉人李壽蓉、龍汝霸結蘭陵詞社,時號湘中五士。這種相濡以沫的友情,當然是會令人夢思縈繞,難以自已的。一個“共”字,寫出兩人的“一種相思,兩處離愁”,“此心”互思互念,心心相印,息息相關,誰謂目下孤獨凄寂,那如醇酒般的摯友之情,使自己與遠方的友人緊緊連結。
最后兩句乃作者之幻覺。生活中常有此種情況,若對某人思之彌深,久而久之,便會眼前幻化出所思之人,耳邊甚至似會聽到此人之聲。作者于山間永夜不寐,懷思良深,辛眉所奏琴聲似遠遠自江上傳來,聞之聲聲在耳。梧桐為古代制琴之美材,故古人詩文中常以之指代琴瑟,琴為之“老”,則友人彈奏時間之長,用力之猛,亦可想見。作者仿佛聽到,辛眉正以琴聲傾訴其離別之情懷,表達其悠悠之心聲,這依稀可聞的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之琴聲,不言而喻,引起了作者深深的共鳴,而也只有作者,才能理解、鑒賞此琴聲,才為其知音,作者亦暗用伯牙、鐘子期之事來進一步說明他與辛眉的誠摯友情。全詩至此而止,然詩之意蘊,卻如那悠揚的琴聲,余音裊裊,不絕于縷,令人回味無窮。
古人懷友之作,大抵有兩種寫法,一為側重于對所懷對象的刻畫,一為側重于懷者主觀感情之傾訴,且又常以比興為之。此詩接近后一種寫法,而這種寫法也恰與漢魏六朝和唐前期詩人相近。王闿運詩宗漢魏六朝,“必法古”(《湘綺樓說詩》),從這首詩高遠清幽境界的創造,含蓄蘊藉手法的運用,也正可看出作者的藝術風格和追求。
上一篇:寄家人·沈紹姬
下一篇:寄洪昉思·趙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