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途中·陳沆
半日山中路,車聲聽不喧。
野云多在樹,春水不離村。
詰屈鄉音換,艱難戰壘存。
麥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
這是一首旅途即景詩。孝感,即今湖北省孝感市,清代屬漢陽府。民間傳說董永賣身葬父,感動天帝,天帝派織女下凡幫他還債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孝感之名由此而得。陳沆家在蘄水(今湖北浠水縣),離孝感不遠,但也不近,所以寫來既有一方山水的新鮮感,也存一片鄰府近縣的鄉土情。
首聯起得平平實實,談不上什么情趣辭采,卻是另有它的作用。這不禁使人想到《紅樓夢》五十回,大觀園眾姐妹在“蘆雪庭即景聯句”的詩會上,對鳳姐用“一夜北風緊”開篇的評價:“這句雖粗,不見底下的,這正是會作詩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下了寫不盡的多少地步與后人。”此詩首句“半日山中路”,比“一夜北風緊”,確也高明不了多少,但它為全詩定下了范圍與基調:詩中所寫不超過山路上的半日見聞。次句“車聲聽不喧”,是說在山路上走著走著,本來震耳的車馬聲,聽來不覺得那么喧囂了。這自然不是因為人困馬乏,昏然欲睡,而是被沿途的優美風景所吸引,注意力被分散所致,為下面鋪寫景物作了襯墊。
“野云多在樹”,寫的是遠景:飄游不定的浮云,此刻大多盤繞在山樹間歇息。一個“在”字把無意識的浮云比作知倦的飛鳥,使本不相干的云彩與樹木連在一起,彼此依偎,顧盼生姿,趣味盎然。“春水不離村”,寫的是近景。不說村南村北皆春水,而說滿溪滿溝的春水依戀著農舍村莊,舍不得離去,手法與效果與上一句完全相同。魏源曾說此聯已入“中唐佳境”,就是從其景物描寫中在個別字眼上略施纖巧小技,以增加情思而言的。
第三聯則離開自然風光,進入更深層次的描寫。“詰屈鄉音換”,是說孝感方音難懂,與自己家鄉的口音已有很大變化。“詰屈”即“詰屈聱牙”,本為拗口難讀,這里用以形容難以聽懂。從鄉音的變換看一方風土人情,往往是近鄉人特有的一個著眼點,作者的這種辨察,正好反映出近鄉人的新異感。此句無異于給這幅山鄉風景畫配上了音響,具有立體效果。“艱難戰壘存”,則是說此地也曾留下戰爭的創傷:沿途戰壘猶在,百姓曾度過艱難的歲月可知。在覽賞與描寫自然風光時,并沒有忘記民生疾苦,自然反映出作者的博大胸懷,確實像有人指出過的,很有一點杜詩的味道。至于這些戰壘是什么時候留下來的,自是不必說的,歷史上不管是哪一次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只有痛苦。這句給這幅風景畫又涂上了一層深褐色的底色,使人產生一種縱深感和沉重感。
律詩的尾聯一般多用以直接抒情,此詩卻用來補足山鄉的田園風光:“麥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昨夜下了一場透雨,麥苗在和熙的春風中翻起綠色的波浪。“作意”即“著意”,包含著用心、使勁的意思,用在這里特具表現力。仿佛這麥苗翻浪不是由風擺布,而是為了向人們顯示自己的青春活力,為了表示對春風春雨的感激之情而翩翩起舞。作者對此近鄉風光的熱愛與陶醉,也就憑此陣陣麥浪泄放了出來。所以此二句雖是寫景,卻同樣起了抒情作用。
陳衍在《石遺室詩話》中曾對陳沆的詩,作過這樣的評論:“字皆人人能識之字,句皆人人能造之句,及積字成句,積句成韻,積韻成章,遂無前人已言之意,已寫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寫之景。”這些話能否概括陳沆的全部詩作,尚有待商量,但用以衡量此詩,卻是非常恰切的。詩中所寫的山路、車聲、云樹、村莊、宿雨、麥浪,以及鄉音、舊壘等等,無一不是常見之景,詩中字句也無人不識,可是經他這么一剪裁調協,卻別具風神。自然而不散淡,淺顯而不乏韻味;清新中帶著一點幽峭,欣喜中含著某種沉思;著意寫景而不堆砌,無意抒情而情自出。在清末的詩壇上,這樣的詩作實不多見。
上一篇:孝陵·于右任
下一篇:曉行·胡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