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xué)·品格·中庸
儒教為人處世的金科玉律。在儒教經(jīng)典中,也稱 “中道”、“中行”等。孔子將“中庸”作為 “至德”,即最高道德,認(rèn)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雖然沒有對 “中庸”作精確界定,但從其平時的言論中,卻可以得其仿佛。孔子論君子說: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文采和品德配合適當(dāng),才是君子。又論弟子的 “過”(激進) 與 “不及” (保守) 說:“過猶不及。” 過分或不及都不是最佳狀態(tài),既不過分,又無不及,才是理想標(biāo)準(zhǔn)。由此看來,孔子所謂的 “中庸” 就是執(zhí)中或折中,就是不偏不倚,既不激進、過分,也不保守、不及,而是取一種中間狀態(tài)。《禮記》中有 《中庸》 一篇,據(jù)說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被程頤視為 “孔門傳授心法”。程頤解釋說: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則認(rèn)為: 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盡管程朱的闡釋與孔子“中庸” 的原義有些出入,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儒家所謂 “中庸”,實際上就是一種折衷主義的處世態(tài)度與人生態(tài)度。不過,“中庸” 只是孔子提倡的處世態(tài)度,并非民族特點,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感嘆: “民鮮也久矣!” 魯迅曾經(jīng)指出: 中國人并不中庸。
上一篇:政治學(xué)·國家·東漢
下一篇:政治學(xué)·制度·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