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過第二十四》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往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墻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p>
貞觀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為太宗所重,特詔泰移居武德殿。魏徵上疏諫曰:“魏王既是陛下愛子,須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東宮之西,海陵昔居,時人以為不可,雖時移事異,猶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寧息,既能以寵為懼,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幾不思量,甚大錯誤?!彼烨蔡w于本第。
貞觀十七年,太宗謂侍臣曰:“人情之至痛者,莫過乎喪親也。故孔子云:‘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自天子達于庶人也。’又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弁跛煨胁淮h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于禮典。朕昨見徐幹《中論·復三年喪》篇,義理甚深。恨不早見此書。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責,追悔何及!”因悲泣久之。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夫人臣之對帝王,多承意順旨,甘言取容。朕今欲聞己過,卿等皆可直言?!鄙ⅡT常侍劉洎對曰:“陛下每與公卿論事,及有上書者,以其不稱旨,或面加詰難,無不慚退。恐非誘進直言之道?!碧谠唬骸半抟嗷谟写藛栯y,當即改之。”
〔注釋〕①群兇:指隋末各路農民起義軍及封建割據勢力,如竇建德、李密、王世充等。 ②不學,墻面,蒞事惟煩:意為不學就像面墻而立,一無所見,遇事無從入手解決。語出《尚書·周官》。 ③海陵:唐高祖第四子李元吉,與太子李建成合謀陷害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被誅,后被追封為海陵郡王。 ④幾:幾乎,很少。 ⑤“三年之喪”句: 語出《論語·陽貨》。意謂給父母服喪3年,是天下通行的,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是如此。 ⑥“何必高宗”句: 語出《論語·憲問》。高宗,此指商王武丁。豈止武丁能這樣做,古時人人都能如此。 ⑦徐幹:東漢末人,撰《中論》2卷,凡20篇,以闡述儒家思想?!稄腿陠省肥恰吨姓摗分幸黄?。 ⑧所行大疏略:唐太宗自悔過去給父母行喪禮太簡單隨便。大,通“太”。 ⑨誘:誘導,鼓勵。 ⑩此章重出于《納諫》篇,內容較此為詳,可參閱。
【鑒賞】本篇記述了唐太宗從執政之初到貞觀中后期的懊悔之言和改過之行。
唐太宗是武將出身,18歲便南征北戰,平定天下。登基后思想上發生了轉變,開始專注于以儒學治國。以為君臣父子、政教之道,都在儒家經典中,惟有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成為一個能干的皇帝。對于年輕時在馬背上沒能好好學習治國之道,太宗深感懊悔。此為悔過之一。
第二、三章記載的內容都關于禮制。
貞觀中期,唐太宗不喜太子李承乾而偏愛魏王李泰,下詔讓魏王移居武德殿。武德殿是太極宮宮殿名,與太子所居東宮鄰接,地位不一般。隋文帝廢太子楊勇而改立楊廣,即在此殿宣詔。唐初李淵賜李元吉居武德殿,方便了李元吉與太子李建成的溝通往來。魏徵認為,太宗此舉不妥,有違禮制。儒家的禮制,注重尊卑有別、上下有序,以此確定社會秩序的穩固。違反禮制,逾越彼此身份行事,那就會打亂本來的秩序,是非常危險的。唐太宗對魏王的安置,會招致非議和猜忌,危及太子和其他兒子的既定名分秩序。魏徵告誡唐太宗說,如果太宗真的喜愛魏王,就應該時時提醒他記住自己的名分,這才是上策,怎可因給予其不合適的待遇而陷魏王于危險境地呢?太宗聽后果然及時悔悟,意識到自己沒有深思熟慮的舉動差點鑄成大錯,趕緊讓魏王回到以前的府第居住。此悔過之二。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讀了東漢末年文人、“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所撰《中論·復三年喪》,對自己沒有遵守“三年之喪”為父母守孝而感到懊悔悲痛。此悔過之三。守孝3年的禮制,是商朝實行的,周朝以后已不太流行。孔子為維護這一禮制,與弟子宰我有過一段尖銳的對話。宰我認為守孝3年太長,一年就夠。孔子罵其“不仁”,不能體會父母哺育嬰孩3年才能脫離父母懷抱的辛苦(見《論語·陽貨》)。孔子之“禮”,是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結合。3年之期是守喪之禮的形式,而愛父母、懷念父母的思想感情是禮的真正內容。內容和形式相融合,達成一致,才是真正的依禮而行。后世帝王沒有遵此禮制,如漢文帝實行“以日易月之制”,將3年之喪縮短成1個月。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后,唐高祖李淵被迫讓位李世民,成為太上皇,至貞觀九年(635年)去世。唐太宗對于父親,內心是有愧疚的。看到徐幹的文章后,勾起了對父母的歉疚之情。這也是自然之人情、人性。如從一國之君的視野來看,倡導守孝之禮亦可以發揚孝道,有著培植忠貞、恭順的臣民的政治功用(詳見《孝友》)。
第四章重出于《納諫》,散騎常侍劉洎提意見,說唐太宗對公卿大臣面加責難的做法不利于臣下直諫,太宗表示悔過。此悔過之四。
《左傳·宣公二年》里有句話:“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边@適用于普通人,也適用于帝王。儒家有把君主神化、圣化的傾向,以君主沒有缺點視為理想的設定。歷史上的君主也常常以神、圣自詡,不肯面對自己的過失。典型的如商紂王。據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力氣過人。但在位后期變得荒淫無度,剛愎自用,聽不進任何勸諫,殺比干、囚箕子,一意孤行致為周所滅。反觀唐太宗,對自己的認識是清醒的。他沒有把自己置于圣人的地位,而像普通人一樣經常反省自己的不足,接納規諫之言,并立即改正,這正是唐太宗個人修養的最大優點之一。事實上,即使貴為帝王,也難免發生過失。重要的是對待過失的態度:掩蓋過失,只能釀成更大的過失;聽從諫言,及時改正過失,就能大大降低損失。唐太宗度量寬宏,勇于自省,聞過即改,從善如流,終致國泰民安,也是他促成“貞觀之治”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貞觀政要《思其所以危,則安矣》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慎所好第二十一》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