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施于政教者,當拭目以師友待之》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貞觀十九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觀古來帝王,驕矜而取敗者,不可勝數。不能遠述古昔,至如晉武平吳、隋文伐陳已后,心逾驕奢,自矜諸己,臣下不復敢言,政道因茲弛紊。朕自平定突厥、破高麗已后,兼并鐵勒,席卷沙漠以為州縣,夷狄遠服,聲教益廣。朕恐懷驕矜,恒自抑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讜言直諫,可以施于政教者,當拭目以師友待之。如此,庶幾于時康道泰爾?!?《政體》)
【鑒賞】中國古代社會中,最重要的是君臣關系與君民關系。君主是社會整體的最高代表,是至尊至貴的,依次而下構成了等級森嚴的臣民關系。借助政治權力、經濟結構與等級秩序,導致了上對下的人身支配與占有的關系。以君主至尊至貴與臣屬俯命聽從為前提,成為君主處理君臣關系的主導原則。
若以為唐太宗能夠脫離這個原則,那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他得知張蘊古把自己的話透露給囚犯后,盛怒之下殺了張蘊古。過后他反思了,認為按正常律令來量刑的話,不至于處死刑。唐太宗事后埋怨,大臣們在這件事上竟然一句話也不講。從這件事看,唐太宗是很想聽取臣下意見的。他有這么一個心態,關鍵在于他把臣下當成老師與朋友,而沒有皇帝就是天縱睿智、口吐金科玉律的想法。
貞觀十九年(645年),在平定突厥、擊敗高麗、兼并鐵勒之時,唐太宗說自己最怕的是驕矜自大,因此經常約束自己。因國事唐太宗常常很晚吃飯,每每想到的是,“臣下有讜言直諫,可以施于政教者,當拭目以師友待之”。一個掌握著臣下生殺大權的皇帝,能以“師友”相待臣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實屬罕見。以師友待臣,是唐太宗主動導諫、求諫、倡導直諫,不但納諫,還以物質與書籍獎勵進諫的大臣的緣由所在。
大多數的皇帝,幾乎無不與臣屬的進諫發生沖突,除了體制、皇權上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君主不能容納進言者有比他更為高明的謀略。一些暴君更是喜怒無常、動輒殺人,如同兒戲一般。三國東吳后主孫皓,喜愛酒色、嗜好殺人?!俺?,皓每宴會群臣,無不咸令沈醉”,宴會廳旁“置黃門郎十人,侍立終日,為司過之吏”。宴會結束以后,就令大臣們上本,各自奏明自己對朝政的看法。已經“沈醉”的大臣,頭腦清醒不了,“迕視之咎,謬言之愆,罔有不舉”。結局自然是悲慘的,“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輒以為罪”。這哪里是進諫,而是存心找大臣過失后施刑罰為樂。孫皓的后宮有數千人,“而采擇無已”,“宮人有不合意者,輒殺流之?;騽內酥?,或鑿人之眼”。孫皓把臣屬當作自己淫虐心理發泄的工具,史書給他下了個結論:“積惡已極,不復堪命?!?《三國志·吳書·孫皓傳》)
皇帝也是人,以師友對人的發展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是一定要與他人交往的,交往的范圍如同學、師友、親戚、同事、同行、上下級間等。交往的內容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社會交往對個體來說,是一種基本而必要的活動,是人的本性能力的一種體現。有喜歡孤獨的人,但這畢竟是少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專門談論過師友交往的原則。柳宗元對當時不愿從師、以利交友的惡習作了批判之后,認為人的成長重要途徑之一,是要靠師友的幫助。“不師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柳河東集》卷十九《師友箴》)這是說,一個人要臻于完美、增進善行,一定要依賴師友的幫助和教育。“道茍在焉,傭丐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同上)“道”是拜師交友的原則。有利于“道”的實現,即使“傭丐”也不妨交之,不能以貴賤等級來劃界;相反,公侯貴族若逆反于“道”,也不妨離開之。柳宗元以為,在人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師友起到了“以成以增”的作用。清初思想家李塨的觀點,與柳宗元有異曲同工之處。他說,在茫茫人海中人們尋覓知音,在與“嚴師諍友”、“海內名流”、“后進英奇”的交往中,能收到兩個顯著的效果:一是使自己的學問得以新陳代謝,如同去掉身上的“如脫宿垢”一樣;二是自己在交往的過程中,得以明白“圣道在茲”的實際效果(見《恕谷后集》卷九《樂說》)。從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來說,師友的教育和幫助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師友是人的社會活動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人,要在事業上取得非凡的成就,都離不開師友。因為朋友的點撥往往使人少走彎路,師長的教誨使人正視缺點而趨于完美。
明清之際黃宗羲提出“臣為君之師友”的觀點,可以說是從思維邏輯與精神實質上深化了唐太宗“君以師友待臣”的主張。黃宗羲認為,君臣的名分是由治理天下這一社會責任而來的,所以是師友關系,“君臣之名,從天下而有之者也。吾無天下之責,則吾在君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為事,則君之仆妾也;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師友也”(《明夷待訪錄·原臣》)。如果“吾”身上沒有治天下之責,那么“君”對“吾”來說就是陌生的路人。臣與君,只是名異而實同罷了。講得透一點,“官者,分身之君”(《明夷待訪錄·置相》),其間不存在主仆的上下隸屬關系,而是建立在雙方分工共治天下以造福萬民的基礎上的。“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明夷待訪錄·原君》)君臣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同事關系,如同拉一根大木頭,一前一后相互配合一樣。唐太宗是從“君道”出發的,黃宗羲是從“臣道”去講的。這是兩人的不同處,但殊途同歸,無論“君道”、“臣道”,在兩人眼里,君臣都是亦師亦友。
上一篇:貞觀政要《務農第三十》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君臣相遇,自古為難》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