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注釋】
選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其:指百姓。
善:喜好,好的。
惡:厭惡。
【賞析】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是一個小國,處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隨時都有被騷擾吞并的危險。然而20余年中,鄭國不但獲得了安定,還受到各國的尊敬。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當時執政的大夫子產,實行了一套開明的政策,得到大多數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當時的鄉校,既是學校,又是人們聚會議事的公共場所。人們在這里發表意見,議論政令,批評時政,提出建議。大夫然明認為百姓議政有損執政者的尊嚴,建議取消鄉校。子產表示反對,說: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意思是:老百姓喜歡的事,我就采納實行之;老百姓憎惡的事,我就改正之。
子產認為,老百姓早晚聚在一起,議論政令,反映民情,實際上是我的老師。他們認為好的,我就實施之;認為不好的,我就改正之。他對然明說,只有忠善可以消弭怨恨,用強硬手段不能防止怨恨。用強硬手段雖然可以暫時堵住大家的嘴,但這就像防河水一樣,一旦決了大口子,受傷害的人更多。不如開個小口,因勢利導,采納他們正確的意見來匡救我的過失。
由于子產善于聽取百姓意見,順從民心民意,擇善而從,有過能改,取得了良好的治國效果,在強敵環伺,諸侯互相攻伐的戰亂情況下,鄭國維系了20年安定團結的局面,實屬不易。子產也因此成為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上一篇: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