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注釋】
選自《尚書·無逸》。武王去世,周公攝政。武王之子成王年長后,周公還政于成王,告誡他不可貪圖逸樂。史官記錄下周公的誥詞,是為《無逸》。
君子:指官長。
所:居官。鄭玄注:“所,猶處也。君子處位為政,其無自逸豫也?!?/p>
其:副詞,表祈使。
無逸:不要貪圖安逸享樂。無,通“毋”,不要、禁止的意思。逸,逸樂。指縱酒、淫樂、嬉游、田獵等娛樂活動。
稼穡:農事。種曰稼,收曰穡。稼穡連用,泛指農業生產。
乃:副詞,而,而后。
小人:小民、老百姓。
依:通“隱”,痛苦、苦衷的意思。《經義述聞》:“依,隱也,謂知小人之隱也。《周語》勤恤民隱,韋注曰:隱,痛也。小人之隱,即上文稼穡之艱難,下文所謂小人之勞也。云隱者,猶今人言苦衷也?!?/p>
【賞析】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曾經輔助武王剪滅商紂,建立周朝。武王滅商后兩年病逝,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輔佐成王治理國家。成王年紀大了,周公讓他主持政事,又擔心他貪圖享樂,荒廢懈怠政事,于是告誡他說:
“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strong>
意思是:人君在位,不可沉迷于逸樂,必須先了解耕種收獲的艱難,然后處在逸樂的境地,才會知道老百姓的疾苦。
周公指出,人君不可沉迷于逸樂,必須先了解稼穡的艱難,知道小民的痛苦。周公把人民的痛苦與人君的逸樂聯系起來,反映了周公治國的民本思想,和重農愛民的政策指向。
周公是儒家推崇備至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攝政期間,成王的三個叔叔——管叔、蔡叔、霍叔陰謀陷害周公,誣蔑周公篡權。周公于是避居于東,不問政事。后來,成王明白了真相,非常后悔,于是迎回了周公。為此,成王的三個叔叔十分心虛害怕,便挾持原商紂王之子武庚公開叛亂。成王命周公征討,鏟平了叛亂。七年之后,周公建成周于洛邑,成周便成為周公輔佐成王走向興盛的表征。成周時代的禮樂文化制度,傳說也是周公一手制定的。
周公治理國家,兢兢業業,恭謹有加,常常“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唯恐失禮于天下之士,失去人心。所以他諄諄告誡成王和大臣,不要貪圖安逸享樂,要求甚為殷切。
古代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認定周公是西周、東周兩周文明的締造者,對周公無限欽慕。
上一篇: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老子|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