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錯,蓋竹柏影也。
【注釋】
選自宋·蘇軾《記承天寺夜游》。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南。
藻:水藻。
荇(xíng):荇菜,一種水生植物,根生水里,葉子浮在水面。
【賞析】
宋神宗元豐六年,蘇軾貶謫黃州任團練副使已經快四年了。張懷民此時也謫居黃州,暫寓承天寺。十月十二日夜,兩人同游承天寺,蘇軾因而寫了這篇著名的《記承天寺夜游》。二人因貶而得“閑”,惟其“閑”才能夜游,欣賞到月夜的美景。所以,這篇短短84字的游記,寫得空靈剔透,閑淡優美,透露出一種純美的寧靜和優雅: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錯,蓋竹柏影也。”
意思說:庭院下的月光,猶如一池清澈的積水,空靈澄明,竹子、松柏的姿影交錯地印在地面,風輕輕吹過,猶如水中的藻和荇菜一樣婆娑美麗。
十月十二日夜,“月色人戶”,蘇軾因“閑”而起,與張懷民“步于中庭”,眼前景色,澄明如畫:月光瀉地,如一池清水,空明澄寂,婆娑交錯的姿影印在地面上,像飄在水中的水藻、荇菜一樣。院子里哪會有什么水草呢?抬頭一看,原來是月光臨空,投下倩影引起的審美錯覺。這么寥寥幾筆,信手點染,描繪出一幅月朗庭空、竹柏弄影的清幽境界,而“月光如水”的境界,也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出來,詩情畫意充盈其中,藝術效果不同凡響。而且,字里行間也透露出一種恬適的寧靜,以及一顆抑郁的心靈在這月夜清景中得到的慰藉和凈化。
然而,作者畢竟是一個有志用世的人,只是因貶得“閑”,不得已以一種平靜之心觀明月,賞竹柏,自適其適,自樂其樂,并非出自心中本意,所以心中難免沒有幾許苦悶和抑郁。這一情緒的細微變化,作者在文章末尾不經意間流露了出來。作者結尾強調,賞月的只有自己與張懷民“兩人”,言外之意別人都是忙人,只有他們二人才是“閑人”,這是以別人的不閑反襯他們二人的“閑”,其中的況味,我們不是也能體味一二么!
上一篇: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