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
【注釋】
選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
昔:從前。
什篇:作品。
為情而造文:內心先有感情的激蕩而后有文。
造情:缺乏真情實感,脫離生活實際,胡編亂造。
【賞析】
劉勰在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上,重視內容和情感的真實美,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美,對只注重文采而缺乏真情實感的作品,斥之為口是心非。他高度贊賞《詩經》內容真實、反映生活、能夠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漢代大賦,則貶之為“為文而造情”。他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說:
“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strong>
意思說:從前《詩經》的作者,是為了抒發感情而創作詩歌;后來的辭賦作家,是為了創作才造作出感情。
劉勰認為,《詩經》的作者有真摯的思想感情,心里郁積著怨憤,為了“諷其上”,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真情實感而創作,寫出的作品內容真摯而充實,具有樸素的自然之美,是“為情而造文”。后來,“為情造文”成為詩文創作的基本要求,評論家也把是否“為情造文”作為評論作品優劣的標準。清代張問陶《論詩十二絕句》有:“憑空何處造情文,還使靈光助風分?!闭J為詩歌創作必須有真實的感受和堅實的生活基礎,遇上靈感的火花,才能寫出優秀作品來。高明的詩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等,都是抒寫真性情、真懷抱,以情驅辭,情文并茂,所以能動人。在形式方面,他們也能量體裁衣,辭為情設,修短適度,以情動人,做到“要約而寫真”。
反之,劉勰認為,賦頌的作者沒有真摯充實的感情,沒有郁積的憤慨,只為賣弄才華,沽名釣譽而創作,寫出的作品必然浮辭華藻,矯揉造作,感情空虛,甚至“言與志反”,本末倒置,因而遺真逐偽,造成作品“淫麗而煩濫”,是“為文而造情”。清代葉燮完全贊同劉勰的觀點,他在《原詩·內篇》中對此批評說:“浮響膚詞,不從中出,如翦采之花,根蒂既無,生氣自絕。”葉燮把憑空造情,無病呻吟,或故作多情的假詩,比作沒有根蒂的紙花——盡管雕繪滿眼,外表華麗,卻是毫無生氣的東西,終究沒有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