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積粟以備歉,羸老無事,藉以濟人。
【譯注】
歉:收成不好。羸老:衰老。藉:憑借。以:用來去做什么。
多儲存一些糧食以防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這樣即使將來自己年老體衰也無饑餓之憂,還可以用來接濟他人。
這是徽商吳光岳勸導兩個兒子的話。吳光岳早年跟從父兄經商,奔走于淮海之間。吳光岳善于經營,同時也“喜敦詩書,好儒術”。吳光岳夫妻兩人幾十年里孝敬老人,相敬如賓,克勤克儉,生活簡樸,珍惜每一粒糧食,舍不得添置新衣。“飯惟脫粟,浣衣經數載不易”,但是他人遇到困難需要救濟之時卻總是能夠傾囊相助,“獨急人之難,傾橐不厭”,深得鄰里的信賴。
輯自《豐南志》第5冊《明處士稱兄汝鐘吳公暨配孺人鮑氏狀》。
【感悟】
有社會責任感的商人讓人敬重,憑良心掙來的財富才更有意義。靠拼搏創造了財富,是令人羨慕的。然而,在擁有財富之后,不忘責任,回報社會,取于民而用于民,更令人尊敬。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應當發揮它的社會效應,使社會效應大于其經濟效應。通過奉獻社會,幫助其他群體,財富得以轉移到最急需的人手中,讓社會總體福利增值,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故事鏈接】
明代有一徽商在江蘇溧水經商,低息借貸便民,從不居中敲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谷賤傷民,他平價囤積;次年災荒,谷價踴貴,他售谷仍“價如往年平”,深得百姓信佩。無獨有偶,休寧商人劉淮在嘉湖一帶購囤糧谷,一年大災,有人勸他“乘時獲得”,他卻說:“能讓百姓度過災荒,才是大利”。于是,他將囤聚之糧減價售出,還設粥棚“以食饑民”,贏得了一方百姓的贊譽和信任,生意自然也日漸興隆。
【延伸閱讀】
據統計,從1671年(清康熙十年)起至1911年(清宣統三年)止,以徽商為主體的兩淮鹽商共捐銀386多萬兩、錢4.6萬串、谷近23萬石,用于賑濟揚郡各屬、周邊地區和全國一些省份的水旱災荒,其數額是巨大的。這對于拯救災民、安定社會秩序,無疑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上一篇:《大丈夫即不揚鑣皇路,一展生平之志,胡郁郁久居田舍為?》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丈夫賈則賈耳,固當擇地逐時,用不在大,寧能規規然析薪而爨,數米而炊乎?》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