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注釋】
選自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
濟:救助。
溺:淹沒。這里指佛、老之道的毒害。
帥:主帥。
【賞析】
自東漢以來,儒道衰頹,重辭藻、尚對偶、協(xié)音律的駢儷之風盛行,各種異端邪說相繼興起。雖然經(jīng)過了隋唐之際王通、初唐陳子昂等人反對形式主義文風的努力,綺靡空虛的文風依然沒能完全扭轉。到了中唐,韓愈大力提倡古文運動,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糾正這種不良文風,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對韓愈在文壇上開風氣之先的巨大作用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意思說:韓愈挽回了自東漢以來衰敗了八代的文風,他提倡的儒家道統(tǒng)拯救了天下,他的忠心觸怒了君主,智勇戰(zhàn)勝了三軍主帥,這難道不是化育萬物,關乎國家命運盛衰,浩然而獨存的正氣嗎!
從東漢時起,文壇上出現(xiàn)了一種注重形式,內容空洞的駢麗文風,文與道分離,到六朝時,這種駢麗化風氣更加盛行,并一直延續(xù)到唐代,嚴重地束縛了思想的自由表達。唐初陳子昂以復古相號召,強調恢復風雅興寄傳統(tǒng),標舉漢魏風骨,成為詩文革新的一面旗幟。
唐代貞元、元和前后,韓愈以復興儒道為號召,積極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文章形式)道(文章內容)統(tǒng)一”,“文以載道”,重道而不廢文,并提出“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的文氣說,反對駢偶,倡導質樸自由的秦、漢散文,要求學習古文應“師其意,不師其辭”,反對因襲,強調創(chuàng)新,提出“文從字順”、“因事陳辭”,“詞必己出”,“唯陳言之務去”的文體改革論。韓愈自己身體力行,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集八代之成”。其文雄健渾厚、結構謹嚴,氣勢充沛,說理透辟,語言精練,有豐富多樣的藝術風格,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想象新奇,境界開闊,氣魄雄偉,“奇崛險怪”,自成一家,是韓、孟(郊)詩派的代表詩人。
蘇軾認為,韓愈很好地繼承和發(fā)展了先秦兩漢的散文傳統(tǒng),確立了古代散文的新傳統(tǒng),從此散體化古文取代了駢文的統(tǒng)治地位,散文的表現(xiàn)范圍得到拓寬,風靡三百年的綺麗柔弱文風受到了沉重打擊,韓愈也因此成為文拯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家。
本句“文起”、“道濟”、“忠犯”、“勇奪”四句,煉字煉意,對仗精切,用語典重,對反映韓公一生的勛業(yè)、高度評價韓愈在恢復和繼承“文統(tǒng)”和“道統(tǒng)”方面的歷史貢獻,十分恰切,筆力千鈞,令人信服。
上一篇:嘗論天人之辨,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謗;能信于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