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注釋】
選自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yúndāng)谷偃竹記》。筼筜谷在洋州(今陜西省洋縣)。筼筜原本是大竹名。
成竹:完整的竹子形象。
振筆直遂:揮筆作畫,一氣呵成。
兔起鶻(hú)落:兔子躍起奔跑,鶻鳥向地面俯沖。用以形容揮筆迅速灑脫。
少縱則逝:稍微放松一下,機會就消失了。
【賞析】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是蘇軾悼念亡友之作。文與可是北宋著名書畫家兼詩人,尤善畫竹,技藝高妙。曾送蘇軾《筼筜谷偃竹圖》一幅。文與可去世七個月后,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七日,蘇軾在湖州晾曬書畫,見到亡友文與可送給自己的偃竹圖,睹物生情,遂寫了這篇雜記。文中以畫為線索,敘述了自己與文與可的深摯友誼,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同時精辟地記述了畫竹的理論和方法,闡述了深刻的文藝創作思想:
“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意思說:要畫好竹,先得胸中有竹的形象,下筆之前反復觀察,細心揣摩,使自然之竹變為胸中之竹。待竹的意象呈現出來,便奮筆直追,捕捉住一瞬間的意象,一氣呵成,在紙上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要迅疾得像兔子躍起奔跑,鶻鳥向地面俯沖一樣,稍一放松,竹的意象就消失了。
文與可認為,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畫竹之前先要把握竹的整體形象和精神實質,做到融會于心,待醞釀成熟,然后振筆直書,一氣呵成,才能生動傳神地把它再現出來。相反,如果求其細枝末節相同,機械地一節一節地畫,一枝一葉地描,就無法畫出竹子活的精神來。所以畫竹應該意在筆先,追求整體上的“神似”,反對一枝一節的“形似”。
蘇軾贊同這個見解,并通過《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這篇文藝隨筆,闡發了兩條藝術創作規律:一是強調“胸有成竹”的創作思想。蘇軾認為,在進行藝術創作之前,必須先對客觀事物進行揣摩觀察,對創作對象了然于心(“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在心中醞釀出成熟的神韻姿態和鮮活的意象;二是提出了藝術創作中突然閃現的靈感問題,靈感“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所以要“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不失時機地將其外化為藝術形象。
與此同時,為了創造出完整而富有生氣的藝術形象,僅僅了然于心還不夠,還必須了然于手,在創作中做到“心手相應”,即從藝術構思的形成到創作出藝術形象來,必須具有嫻熟的藝術技巧和手法,而這種藝術技巧和手法只有通過不斷的藝術實踐,才能獲得和掌握。
蘇軾闡發的這些創作觀,見解卓絕,既強調了藝術創作構思的整體性(胸有成竹),也強調了藝術創作的實踐性(心手相應),它不僅是文與可繪畫經驗的總結,也是蘇軾自己切身的創作體驗,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在歷代文藝領域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本句用語生動,表達流暢,意象豐富,也是蘇軾語言運用的一個特點,如“胸有成竹”、“兔起鶻落”等,就以其生動的形象、鮮明的比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逐漸演變成了人們廣泛使用的成語。
上一篇: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