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鑒賞
〔謀攻〕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鑒賞】這是孫子對用兵方法最簡練的概括,是他戰略思想的清楚表述。所謂“上兵”,是上等的、最好的用兵方法。“伐謀”是以謀伐敵,即用機智的謀略進行攻伐,用較少的兵力和時間即能取勝,而不是硬拼硬打,耗費時日和人力、物力。“伐交”是以結交盟友的方式進行攻伐,盡量結交眾多的盟友,形成我方的強大優勢,而使敵國陷于孤立,無法對抗,以致不戰而降。“伐兵”即用軍隊和兵器進行攻伐,它必然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物,同時又要遭到敵國的頑強抵抗,其損失巨大,是不明智的舉措。古代城墻堅固,攻城的工具落后,往往耗費時日,久攻不下,而損失慘重。故孫子認為,攻城是最下等的辦法。張預注:“伐謀者,用謀以伐人也,言以奇策秘算,取勝于不戰,兵之上也。”“伐交者,用交以伐人也,言欲舉兵伐敵,先結鄰國為犄角之勢,則我強而敵弱。”這些注釋比較符合孫子原意。
應該指出,對于孫子的這前兩句話,歷來有所誤解。有人認為“伐謀”是伐敵之謀,“伐交”是伐敵之交。如李筌注:“伐其始謀也。”“伐其始交也。”把“謀”和“交”當作“伐”的賓語,這是不對的。實際上,“謀”和“交”應該是“伐”的狀語,即“以謀伐人”或“伐人以謀”,“以交伐人”或“伐人以交”。孫子的這四句話,都是講攻伐方式的。他認為,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智謀攻伐,其次用外交攻伐,再其次用兵器攻伐,最下策是攻城。這里,前面的策略用力小,損失少而得益大;后面的策略用力大,損失多而收益小。這就是“上”策和“下”策的差別所在。
“伐謀”即以智謀攻伐,歷史上成功的例子舉不勝舉。如春秋時期,孫子的祖父孫書率齊軍攻伐莒國的紀城。他不在白天用云梯等工具硬攻入城,而是在晚上黑暗之處使軍士用繩索攀爬登城。當六十人登上城樓后,繩索忽然斷裂。這時,城下的齊軍擊鼓吶喊,城上的齊軍也大喊起來。莒共公聞聲驚恐,啟西門而逃。第二天,齊軍不戰而開進紀城。再如東晉時期,北方前秦苻堅組成近九十萬軍隊大舉南下攻伐東晉,而東晉只有八萬人前來抵御。雙方在今安徽西北部的淝水兩岸,形成對峙之勢。晉將謝玄派使者與苻堅協商:“請秦軍稍退,讓出一片空地。待晉軍渡過淝水,進行決戰。”苻堅想,正可利用晉軍渡河時發動突然襲擊,打敗晉軍,便下令秦軍后退。這時,原為晉將的朱序在秦軍中大呼:“秦軍敗了!秦軍敗了!”于是秦軍大亂,向后奔跑不止。晉軍乘勢渡過淝水,猛烈追擊。東晉以計謀使秦軍大亂,輕松贏得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伐交”即以外交攻伐,歷史上也有很多成功的事例。戰國時期,秦與齊形成西、東兩強并立的局面,齊國成為秦統一中國的最大障礙,因此秦千方百計要削弱齊的力量。秦主謀聯合趙、魏、韓、燕四國,并推樂毅為統帥,合縱伐齊。樂毅統領五國聯軍大破齊師,使齊國從此一蹶不振。到戰國末期,北方的燕、趙和南方的楚、越四國,決定聯合出兵,與秦作最后的搏擊。秦王聽到這個消息大為震驚,便召集群臣商議。魏國來秦任職的姚賈說:“臣愿出使四國,必絕其謀,止其兵。”秦王經過考察,乃給他車百輛,金千斤,派他為秦國的使者,到四國去賄賂、游說。經過姚賈用重寶和巧舌在四國間周旋,果然四國都不想聯合出兵,而愿與秦國交友。四國最后的聯合伐秦就這樣土崩瓦解了。從眾多的歷史事件來看,善于“伐交”,是秦國能夠統一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這句孫子的名言,應該成為所有戰爭決策者的座右銘。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