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注釋】
選自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
蚜然,山峰聳立的樣子。
洼然,山谷凹陷的樣子。
垤(dié):螞蟻洞口的小土堆,這里泛指小土丘。
尺寸千里,千里之地看去只有尺寸大小,形容西山的高峻。
攢蹙:聚集收縮的樣子。
遁隱,躲避隱藏。
縈青:環(huán)繞著青山。縈,環(huán)繞的意思。青,代指山。
繚白:環(huán)繞著水。繚,環(huán)繞的意思。白,指代水。
外:指視野之外。
天際:與天相接。際,邊,相接處。
培(lǒu):小土丘。
悠悠乎:無窮無盡的樣子。
顥(hào)氣:充塞天地之間的大氣。
洋洋乎:無邊無際的樣子。
造物者:指天地、大自然。天地、自然,孕育萬物。故稱之為造物者。
【賞析】
《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一篇,寫于作者謫居永州后第五年,即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永州地處湖南與廣東、廣西交界處,極為荒遠,但山水奇秀,風景優(yōu)美。特別是卓然特立的西山,更是遠與天齊: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意思說:西山高低的形勢,或山峰聳立如蟻垤,或谷溝凹陷如蟻穴;千里之地看去只有尺寸大小,遠近景物重疊壓縮,盡顯眼底;周圍環(huán)繞著青山綠水,遠遠與天相接,四面望去,見到景色都一樣。此山雄峙特立,絕不與小土堆混在一起。它如同浩瀚的大氣一樣悠悠無際、漫漫無涯,與天地萬物一般生命永恒,無窮無盡。
本句欲表現(xiàn)西山的高峻,采用的是站在西山之巔環(huán)視四周的視角,描摹了周圍的三個畫面,“從側面著筆”,來突顯西山的卓然特立,雄視千里的模樣:一是描繪周遭眾山聳立,只似螞蟻堆出的小土堆,谷溝低洼的樣子猶如小小洞穴,反襯西山的高峻;二是山巔遠眺,千里高山大川,盡收眼底,只在尺寸之間,凸顯西山的崇高;三是青山縈回,白水繚繞,與天邊相接,盡顯眾人環(huán)繞擁戴之勢。三組畫面,三個層次,色彩鮮明,比喻生動,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幀絢麗多姿的巨幅山水畫。西山“怪特”的景色,也準確生動地勾畫了出來。句中沒有一筆寫西山,但西山高峻雄奇之勢,已經躍然紙上。
面對此山此景,作者心馳神往,超然世外,以心體物,物我交融,仿佛個人的精神、形體都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了。于是從性格上產生聯(lián)想,引發(fā)出它“不與培為類”的感嘆;從精神氣質上,聯(lián)想它超乎眾山之上,如同浩然大氣,悠悠無際,漫漫無涯;從生命的永恒上,想到它洋洋浩浩,無窮無盡,與造物者相始終。作者將自己的人格性情投影其中,這就在再現(xiàn)西山峻美的同時,賦予了它活的生命和靈性。山有了人的胸襟氣度,人的偉岸性格也注入了山的精神。這樣一來,超塵拔俗、不類培的西山,流露出的孤傲不屈的精神色調,不正是作者人格力量和高尚品格的真實體現(xiàn)么!
同時,在“悠悠乎”、“洋洋乎”的贊嘆里邊,山水的形貌摹寫與抒情言志達到了情與景的統(tǒng)一、意與境的統(tǒng)一、物與我的統(tǒng)一、神與形的統(tǒng)一,真摯的激情,哲理的閃光,構成了優(yōu)美而深邃的藝術境界。
柳宗元參加王叔文集團“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但他沒有因此而屈服、而消沉、而妥協(xié)。西山“不與培為類”的“特立”氣質神貌,就寄托了他受挫折而不沉淪,遭打擊而不妥協(xié)的精神,以及恥與朝廷小人為伍的高尚情懷。
上一篇: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