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注釋】
選自唐·柳宗元《鈷潭西小丘記》。
突怒:突起聳立的樣子。
偃蹇:山石盤曲起伏、橫臥直起的樣子。
負土而出:從泥土里冒出來。
殆:幾乎。
嵚(qīn)然:山勢聳立的樣子。
相累:相互重疊。
下:向下傾斜。
沖然:向上、向前突起的樣子。
角列:像獸角一樣排列。
羆:熊的一種,又稱人熊或馬熊。
【賞析】
《鈷潭西小丘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三篇。作者以新穎、形象的語言,精致地描繪了小丘上布滿的嶙嶙奇石。在一般人眼里,那是一些毫無生命的石頭,但在作者眼中,它們都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東西:它們埋在泥土之下,不見天日,但卻不甘被埋沒,于是憤然突破地面,頂土而上,爭作異狀,以顯示自己的存在: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意思說:小丘上的巖石,有的突起聳立,有的盤曲仰臥,有的頂著土挺立而出,爭相表現者,不可勝數。那些相互重疊、層層向下傾斜延入水邊者,宛如牛馬在溪邊飲水;那些像獸角一樣排列,向上突起者,猶如熊羆在向山上登攀。
本句主要描寫山石的千姿百態。作者先用擬人化、動態化的手法,以“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十二個字,形容眾石的奇特:有的突起聳立,有的盤曲仰臥,有的頂著土挺立而出,把無生命的石頭寫得生氣流動,充滿活力。它們一個個或伸頭探腦,掙扎著從土里冒出來,或擺出各種奇特的姿態,讓人欣賞,而以“殆不可數”言其姿態多,種種情狀,令人目不暇接。
接著,作者又用比喻的手法,分寫了兩類石頭的形狀:一類向下延伸,好似“牛馬之飲于溪”,它們“相累而下”,層層疊疊,活畫出成群結隊的牛馬你推我擁的俯身就水圖。一類向上突起,猶如“熊羆之登于山”,它們沖然“角列”,描繪出眾多熊羆仰著頭爭相爬山的情景。這樣的比喻,選用“相累而下”、“角列而上”、“飲于溪”、“登于山”形容之,顯得生氣勃勃,充滿生命的律動與美感,十分傳神。
作者化靜為動,既寫出了石數之多、石態之奇,又傳達了奇石的情感。冷冰冰的石頭,本無情感,是作者將自己的情感移入,使石頭獲得了生命力,頓時栩栩如生,有了一種運動之勢。在這里,作者即景會心,主觀的情和客觀的景物契合無間,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境界,既寓“意”,又妙合自然。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卷下中所言:“煙云泉石,寓意則靈。”的確如此。
然而,這樣美麗的小丘,卻遠棄于荒涼的永州,無人賞識,不能不令人倍感惋惜。其實,這被棄的小丘,寓意的正是作者自身的遭遇:他懷才遭棄,久貶不遷,有才華無處施展,所以只能借此一吐心中塊壘,同時,也隱微曲折地透露出一絲渴望得到重用的心境。
上一篇: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