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文本篇·三守
人主有三守①。三守完,則國安身榮;三守不完,則國危身殆。何謂三守?人臣有議當途之失、用事之過、舉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習能人②,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適近習能人之心,而乃上以聞人主。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愛人,不獨利也,待譽而后利之;憎人,不獨害也,待非而后害之。然則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矣。惡自治之勞憚③,使群臣輻湊之變④,因傳柄移藉⑤,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此謂三守不完。三守不完,則劫殺之征也。
〔注釋〕① 守: 掌握、控制。② 能人: 指善于鉆營而得到重用的人。③ 惡(wù): 厭惡。憚: 通“癉”,勞累。④ 輻湊: 車輻條集中在車轂上,比喻向中心歸聚。 ⑤ 藉: 通“阼”,勢位。
凡劫有三: 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人臣有大臣之尊,外操國要以資群臣,使外內之事非己不得行。雖有賢良,逆者必有禍,而順者必有福。然則群臣直莫敢忠主憂國以爭社稷之利害①。人主雖賢,不能獨計,而人臣有不敢忠主②,則國為亡國矣。此謂國無臣。國無臣者,豈郎中虛而朝臣少哉③?群臣持祿養(yǎng)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謂明劫。鬻寵擅權,矯外以勝內,險言禍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惡。人主聽之,卑身輕國以資之,事敗與主分其禍,而功成則臣獨專之。諸用事之人,一心同辭以語其美,則主言惡者必不信矣④,此謂事劫。至于守司囹圄⑤,禁制刑罰,人臣擅之,此謂刑劫。三守不完,則三劫者起;三守完,則三劫者止。三劫止塞,則王矣⑥。
〔注釋〕① 社稷: 土地神和谷神,象征國家。② 有: 通“又”。③ 郎中: 官名,君主的侍從,負責通報和警衛(wèi)工作。④ 主: 為首,帶頭。⑤ 囹圄(líng yǔ): 監(jiān)獄。⑥ 王(wàng): 稱王,統(tǒng)治天下。
【鑒賞】“三守”,是指封建君主必須掌握的三條原則,即君主要深藏不露、自主決斷和獨攬大權。韓非子認為,君主如果能夠把握好這三條原則,就能“國安身榮”;否則,就會出現(xiàn)奸臣通過公開的方式、操縱政事的途徑和專擅刑罰的形式來篡權劫主的“三劫”。君主如能把握好“三守”的原則,防范奸臣的“三劫”,就能鞏固政權。而如果將這篇《三守》與前面的《亡征》等篇加以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三守》篇所說的奸臣篡權劫主的“三劫”,與前面《亡征》篇列舉的某些亡國之征,應該說是有相同之處的。不同的是,《三守》更明確地指出了“三守不完”的嚴重后果——產生“三劫”,并對“三劫”現(xiàn)象做了具體描述,使人對它的危害有了更深入與清晰的認識。
“三守”是君主掌權的原則,“三劫”是人臣篡權的方式。掌權的原則是要用術、要獨裁、要專行;篡權的秘密是要架空君主、要耍陰謀、要賞罰由我。封建時代的君臣關系大致有三種類型: 一是師友型,如魯哀公和孔子;二是主仆型,如封建時代的大多數(shù)君臣;三是“寇讎型”的,即韓非《三守》所講的彼此互相利用、互相防范、互相欺詐以爭奪利益的關系。而這三種關系,又造成了雙方三種心理和態(tài)度。《孟子·離婁下》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韓非要君主猜疑、防范、以權術役使群臣,這就使臣下也必然會以權術、欺詐的方式待君。秦始皇可謂是忠實地實踐著韓非的主張,但他的臣下卻指鹿為馬、變本加厲地欺騙君主,結果秦朝二世而亡,比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要短命。因此,君臣關系、乃至社會上的一切上下級之間,不一定非要弄得彼此如“寇讎”。人人以真誠、平等的態(tài)度相待,或許更值得去嘗試。
上一篇:《先飯黍而啗后桃》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下一篇:《韓非子·寓言篇·三虱爭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