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之失,懇切指正
在曾國藩的同年進士中,有一位叫做陳源袞的同鄉,他可以稱得上是曾國藩的諫友。
曾國藩早在1838年中進士后,就與陳源袞成了親密的朋友。1840至1845年間,曾國藩和陳源袞來往更多。兩人盡情暢談古今天下大事,探討學問、人生等諸多問題。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曾國藩和陳源袞相互幫助,坦誠相見,經常毫不客氣地直言對方的缺點、毛病。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岱云(陳源袞)來,久談,彼此相勸以善。予言皆己所未能而責人者。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謂我無處不著怠慢之氣,真切中膏肓也。”又說:“予于朋友,每相恃過深,不知量而后人,隨處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齟齬,大者兇隙,不可不慎。”“我處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須步步留心。”曾國藩切實感到這位同年好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的缺點,以致發出“直哉,岱云克敦友誼”的感嘆。
當陳源袞有不當之處時,曾國藩也直言批評。陳源袞心氣高傲,有時言行和常人有所不同,以致常常引起別人的誤解。曾國藩對此一針見血地指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廣交朋友,為以后好相見。你的妻子去世之后,不少朋友都送了奠帳之類的禮物,你應該回謝,但你沒有給雷鶴皋謝書。此等處很要緊,反映了為人做事的原則。至要至要,務求三思。”
陳源袞的脾氣不好,有時會因為生活中的瑣事影響到處理公務。對此,曾國藩信中嚴厲批評陳源袞:“前面與岱云談時,曾稱尊嫂為陳氏功臣。近聞又奪還鐵券一次,吾不信也。果爾,則國藩臨別曾囑老岱懲忿,又忘之耶?自彼此次病后,不啻一家骨肉,故敢道及,諒不見罪。”
1845年,當陳源袞奉旨赴任吉安太守時,曾國藩感到缺少了一位好朋友。在惆悵之余,曾國藩撰寫了一篇《送陳岱云出守吉安序》,勉勵陳源袞忘記生活中的不快,不要因為每日的惆悵影響了政事。當接到陳源袞從江西寄來的書信時,曾國藩欣喜若狂。他勉勵好友潔身自好,清正廉明為官,并回信懷念他們同在京城友好相處的日子:“計與閣下相處八年,憂戚愛憎,無一不相告問,每有稱意之言,與不可于心之事,輒先走白閣下。今遽乖分,如何可任。”陳源袞在吉安有所作為,不久即調任廣信知府。曾國藩深知自己老友的毛病,在書信中提醒他不要鋒芒畢露,以免引起別人的忌恨和不滿:“岱云在外間歷練,能韜鋒斂銳否?胡以世態生光,君以氣節生芒。其源不同,而其為人所忌一也。”
智慧總結
對待朋友需要剴切,不要因為是朋友就毫無原則地包容他。如果一味包容,無論對朋友還是對自己都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如果你不指出朋友的錯誤,他便無從改正,甚至不會覺得自己犯了什么過錯;而你如果及時指出他的錯誤,也許他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你也盡到了做朋友的責任。
上一篇:保留距離,把握距離
下一篇: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