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注釋】
選自漢·王粲《登樓賦》。
挾:帶。
漳:漳水,發源湖北南漳縣蓬萊洞山,東南流經當陽,與沮水匯合,成為沮漳河,流至江陵入長江。
通浦:兩條河流相通交匯處。浦,大水有小口別通它水叫“浦”。
倚:靠。
曲沮:彎曲的沮水。沮,水名。源出湖北保康縣西南,東南流經當陽,與漳水會合,經江陵縣西境入長江。
長洲:水邊長形的陸地。
背:背靠。
墳衍:土地高起為墳,廣平為衍。
廣陸:廣袤的陸地。
臨:面臨。
皋隰:水邊的高地和濕地。皋,水邊高地。隰,低濕地。
沃流:可灌溉土地的流水。沃,美。
彌:盡頭。
陶牧:陶朱公葬地的郊外。春秋時越國的范蠡幫助越王滅吳后隱居陶地(今山東曹縣)經商,后稱陶朱公。牧,郊外。
昭丘:春秋時楚昭王墓,在當陽縣郊外。
華:同“花”。
黍稷:泛指農作物。
盈:滿,遍布。
疇:田野。
信美:確實很美。
【賞析】
東漢末年,漢獻帝西遷,王粲跟隨至長安。因避董卓之亂,又離去長安,南下荊州,投靠了劉表。劉表因王粲體貌短小,未加重用。王粲郁郁不得志,乃登臨當陽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城樓,以消解心中的憂悶。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意思是:(當陽境內)通入長江的清清漳水,倚著曲繞的長洲流去。背靠著廣袤的陸地,面臨著濕地的流水。北盡于陶朱公葬地的郊外,西連接著楚昭王的陵墓。花果覆蓋著原野,農作物布滿了田疇。荊州確實很美,但不是我的故鄉,哪里值得我作短暫的停留呢!
漢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劫持漢獻帝和百官西遷長安,王粲父子亦被裹挾而去。長安在董卓的暴虐統治下,朝中人人自危。王粲有感于西京擾亂,于是南下荊州避難。作者長期流落,到處漂泊,歷經坎坷,如今寄身劉表處,仍然不得一展才華,因此登樓自遣,誰知卻平添了如許惆悵,激起了流離懷鄉的愁緒。
然而,作者沒有直接以愁寫愁,而是用了寫樂景的筆觸,極盡筆力,描繪眼前景物之美,山川之雄。特別是“華實蔽野,黍稷盈疇”一句,將夏秋之際漳、沮兩岸一片豐穰的景象呈現了出來,令人向往。然而作者筆鋒一轉,嘆息說,“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語意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意思說,景色雖美,非我故土,只能激起我久客異鄉,寄人籬下的人生感慨,生發出才能擱置、有志難伸的苦悶和彷徨。所以,從字面上看,字字在贊賞斯土之美,實際上卻字字浸潤著懷鄉之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筆法,比一般游子的思鄉之情更為深沉和雋永,更能收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登樓賦》開了千百年登臨抒懷的先河,不僅是王粲辭賦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南朝梁劉勰對之評價甚高,贊譽為“魏晉之賦首”(《文心雕龍·詮賦》)。而“仲宣樓”也成了表達離鄉懷土之情的文學典故,被人們廣泛稱用。
后來,建業民謠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一語,喻指武昌再好,但非故鄉,所以寧愿只飲建業的水,也不吃武昌的魚。與王粲“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至于臨大事,決大疑,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