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書的名言名句,讀書的名人名言,讀書名言警句大全
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
〔英〕菲爾丁 轉引自 《讀書與成才》
只有書背與封面才是那本書最好的部分——這樣的書,世上何其多!
〔英〕狄更斯《奧列佛爾》
不值得看兩次的書,也不值得看一次。
〔英〕威爾考克《隨筆》
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
〔英〕弗·培根《人生論·論讀書》
濫讀書的結果是有害于科學的研究的。
〔法〕盧梭《愛彌兒》
每個知道讀書方法的人,都有一種力量可以把他自己放大,豐富他的生活方式,使他的一生內容充實,富有意義,而具興味。
〔法〕莫洛阿《書卷長留伴一生》
讀之再讀。你準會覺得奇怪,昨天不懂的東西,今天竟完全懂得了。
〔法〕雷納爾《日記摘錄》
書也和人一樣,有好的也有壞的。……精神和理性要求好書出版,頑固的迷信則反對出版好書:它要想支配宇宙,因而對于宣傳愚蠢最感興趣。
〔法〕愛爾維修《論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讀書之于精神,恰如運動之于身體。
〔美〕愛迪生 轉引自 《名人格言》
文化只有程度的不同,但是文化程度可以表現為無止境的。如果人被看作是有理性的感性生物,文化就是達到人的終極目的、達到完全自相一致的最終和最高手段; 如果人被看作是單純的感性生物,文化本身則是最終目的。
〔德〕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第1講
我閱讀關于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后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精密的知識。我們對該題目越熟悉,理解的能力就越增加,讀到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首。
〔德〕狄慈根《辯證法的邏輯》
在文學中,也有無數的壞書,像蓬勃滋生的野草,傷害五谷,使它們枯死。
〔德〕叔本華《論文集·讀書與書籍》
讀書越多,留存在腦中的東西越少,兩者適成反比,讀書多,他的腦海就像一塊密密麻麻、重重疊疊、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樣。
〔德〕叔本華《論文集·讀書與書籍》
讀書而不加以思考,決不會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淺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會淡忘喪失。
〔德〕叔本華《論文集·讀書與書籍》
不好的讀物,就像一扇沾滿油污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什么也看不清。
〔俄〕蘇霍姆林斯基 轉 引自《外國名言一千句》
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俄〕高爾基《高爾基論青年》
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
〔俄〕高爾基《高爾基論青年》
必須根據要研究的問題來選擇極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確地闡明這個問題的書籍。
〔俄〕克魯普斯卡婭 轉 引自《自我教育問題》
在無需細讀的時候,學會略讀的技巧是很有幫助的。正確的略讀可使人用很少的時間接觸大量的文獻,并挑選出有特別意義的部分。
〔澳〕貝弗里奇《科學研究的藝術》
精讀一本書,深深挖掘下去,就能尋根求源,探得其中之奧妙。這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
〔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讀書不光能補充知識,還可以通過書籍,使作者和讀者在對話中,產生生命的共鳴,共同去塑造人生。
〔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
(漢) 劉向《說苑》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南朝·宋)裴松之《三國志注·魏書·王肅傳》引《魏略》
大率學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濫百書,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諸書,則涉獵諸篇,亦得其精。
(宋) 黃庭堅《李畿仲帖》
心解則求義自明,不心字字相校。譬之目明者,萬物紛錯于前,不足為害;若目昏者,雖枯木朽株,皆足為梗。
(宋)張載《張子全書·義理》
學者觀書,每見每知新意則學進矣。
(宋)張載《張子語錄·語錄中》
讀書少,則無由考校得義精。蓋書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讀書則此心常在; 不讀書則終看義理不見。書須成誦精思,多在夜中或靜坐得之。不記則思不起,但通貫得大原后,書已易記。所以觀書者,釋己之疑,明已之未達,每見每知所益,則學進矣。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宋)張載《張子全書·義理》
看文字,正如酷吏之用法深刻,都沒人情,直要做到底。若只恁地等閑看過了,有甚滋味! 大凡文字有未曉處,須下死工夫,直要見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
(宋)朱熹《朱子語類·學四·讀書法上》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宋)朱熹《朱子語類·學五·讀書法下》
讀書不可不先立程限。政如農功,如農之有畔。為學亦然。今之始學者不知此理,初時甚銳,漸漸相去,終至都不理會了。此只是當初不立程限之故。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10
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
(宋) 朱熹《學規類編》
學者讀書,務要窮究。
(宋)朱熹《朱子類語輯略》卷2
讀書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莫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宋) 陸九淵《語錄》上
讀書要玩味。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卷14
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圣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宋) 蘇軾《又答王庠書》
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圣賢所言為何事,要作何用。惟精心尋思,體貼向身心事物上來,反覆考驗其理,則知圣賢之書,一字一句皆有用矣。
(明)薛瑄《讀書錄》卷2
讀史最有益。
(明)薛瑄《讀書續錄》卷5
觀書惟寧靜寬徐縝密,則心入其中,而可得其妙。
(明)薛瑄《讀書錄》卷2
讀書之久,見得書上之理,與自家身上之理,一一契合,方始有得處。
(明)薛瑄《讀書錄》卷7
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
(明) 鹿善繼《四書說約》
士人讀書,第一要義,有志,第二要義,有識,第三要義,有恒。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家書·家訓一》
凡讀書,每處必求其實,自然有益。
(清)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愿學記》
看書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與人談理,須令人家胸中點火。
(清)金纓《格言聯璧·學問》
讀書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徒多徒爛耳。
(清) 鄭燮《自序》
讀書須是體貼在自己身上,則讀一句得一句之力,讀一章得一章之力,方為真實讀書,方于自己有益。
(清)張伯行《困學錄集粹》卷1
讀書即是立德。
(清)王晫《今世說》卷7
讀書最樂。若讀史書則喜少怒多,究之怒處亦樂處也。
(清) 張潮《幽夢影》
讀書遇古人疑難大事,先須掩卷靜思,如我處此,何以措置,然后看將下去,方知古人得失,學識方有長進。不然,一直看去,古人自古人,我自我,有何益處。
(清)湯斌《湯子遺書·語錄》
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閑適無事之人,鎮日不觀書,則起居出入,身心無所棲泊,耳目無所安頓,勢必心意顛倒,妄想生嗔,處逆境不樂,處順境亦不樂。
(清) 張英《篤素堂文集·聰訓齋語》
知識分子接受前人的經驗,主要靠讀書。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必須多讀書,多讀書才可以增益見聞。
徐特立《徐特立文集·研究歷史的目的與方法》
為了功利實用的目的去讀書,境界已經差了,如果再為虛榮去讀書,那就更是最大的錯誤。
羅蘭《羅蘭小語》
一個人讀書,并不只是為了將來找工作賺錢,一個人除了維持生活之外,還應該為自己的生命找出一點更鮮明的意義。
羅蘭《羅蘭小語》
讀書不是要應付考試,不是要敷衍外來的要求,卻是要滿足內心的需要,充實自己的生活。
李霽野《給少男少女·讀書與生活》
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因此,選擇書很重要。不加選擇,如果讀的是一本沒有用處的書,或者是一本壞書,那就是浪費時間。
王力 轉引自 《學人談治學》
讀書須有膽識,有眼光有毅力。膽識二字拆不開,要有識,必敢一有自己意見,即使一時與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說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腳踏實地,不可舍己耘人。詩或好李,或好杜,文好或蘇,或好韓,各人要憑良知,讀其所好,然后所謂好,說得好的道理。或竟蘇韓皆不好,亦不必慚愧,亦須說出不好的理由來。或某名人文集,眾人所稱而你獨惡之,則或系汝自己學力見識未到,或果然汝是而人非。學力未到,等過幾年再讀,若學力已到而汝是人非,則將來必發現與汝同情之人。劉知幾少時讀《前后漢書》,怪前書不應有 《古今人表》,后書宜為更始立紀,當時聞者責以童子輕議前哲,乃“赧然自失,無辭以對”,后來偏偏發見張衡范曄等,持見與之相同。此乃劉知幾之讀書膽識。因其讀書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書。如此讀書,處處有我的真知灼見,得一分見解是一分學問,除一種俗見,算一分進步,才不會落入圈套,滿口爛調,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林語堂《翦拂集大荒集·論讀書》
讀書必以氣質相近,而凡人讀書必找一位同調的先賢,一位氣質與你相近的作家,作為教師。這是所謂讀書必須得力一家,不可昏頭昏腦,聽人戲弄,莊子亦好,荀子亦好,蘇東坡亦好,程伊川亦好。一人同時愛莊荀,或同時愛蘇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學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覺萬分痛快,而魂靈上發生猛烈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人一新世界。
林語堂 《翦拂集大荒集·論讀書》
殊不知讀書須求氣質相合。人之氣質各有不同,英人俗語所謂“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因為聽說某書是名著,因為要做通人,硬著頭皮去讀,結果必毫無所得。
林語堂 《翦拂集大荒集·論讀書》
開卷有益,是古人獎勵讀書的一句成語。從前讀到一冊壞書,讀后每覺得為古人所欺; 現在多讀了一點智識,反過來又覺得古人的不我欺了。總之,好書讀了,原有所得,就是可以知道它的好處在那里,可是壞書讀了,而知道它的壞的原因與地方,豈不也是一得?從前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之意,也不一定是從正的一方面著想,反過來在負的一方面,也何嘗不可以為鑒戒。因此,從前是非有定評之書不讀的,現在卻馬勃牛溲,一例的都想看看了,這大約總也是一種進步的現象。
郁達夫《高樓小說:九說開卷有益》
理解一個人的著作或一個人的思想,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艱深的作品和深刻的作者。然我們于不易之中,能刻苦求得出一種理解時,研究的樂趣也因而加倍。年輕人求知欲很旺,而忍耐性不足。即以讀書而論,尚未開卷時,每有吞食全牛之概; 然一遇困難,則不禁頹然而氣餒。于是淺嘗偷巧的習慣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腦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讀人的評論以自囿,或僅讀一書的序言而了事。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從而道聽途說。這是我們青年人最容易傳染的一種通病。
郭沫若《雅言與自力》
上一篇:關于語言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下一篇:關于諂媚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