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魯語上》記載:季文子在魯宣公、魯成公時為相國,他的妾不穿絲綢,他的馬不喂糧食。仲孫它勸他,說他吝嗇,連國家都不光彩。文子說:當下國中吃粗糧、穿破衣的很多,如果我的妾衣著華麗,馬也吃糧,這不合于相國的本分吧?再說,只有品德榮譽能給國家爭光,沒聽說可以用妾和馬來為國家爭光。文子把這事告訴了仲孫它的爸爸孟獻子,獻子把仲孫它囚禁了七天。之后,仲孫它的妾也都改穿粗布衣服,馬也不吃糧食了。文子知道后說:“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p>
本段贊揚了季文子為相國能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也贊揚了仲孫它的過而能改的精神。上:上位。本條大意:有過失而能改正的人,可以做為百姓的上司了。
同義語: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反義語:過而不改,是為過矣。參看該條。
上一篇:《過而不改,是為過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