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至于臨大事,決大疑,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注釋】
選自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
垂紳正笏:指端莊嚴肅。紳,大帶。笏,官員上朝時記事的手板。
不動聲色:施政穩當沉著。
措:安置。
泰山之安:安如泰山,像泰山一樣穩固安定。
【賞析】
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韓琦因病自請由并州武康軍節度使改知相州,就任不久,在州署后園建了一座“晝錦堂”。十年之后(公元1065年),歐陽修寫了這篇《相州晝錦堂記》,贊賞韓琦是安天下的社稷之臣:
“至于臨大事,決大疑,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strong>
意思是:至于面臨國家大事,對大問題嚴肅認真地決策,施政穩妥,不動聲色地就能使天下安如泰山,可稱為社稷的重臣了。
宋仁宗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韓琦入朝為相,五年后仁宗去世,曹太后與英宗不和,兩宮矛盾日深。英宗治平二年,朝廷又興“濮議”之爭。在這多事之秋,宰相韓琦的處境非常艱難。為了支撐朝政,他必須要拿出自己的見解和辦法來,然而這需要不計個人安危的膽識與氣魄。據《宋史》本傳記載:“嘉祐、治平間,再決大策,以安社稷。當是時,朝廷多故,琦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或諫曰:‘公所為誠善,萬一蹉跌,豈惟身不自保,恐家無處所矣。’琦嘆曰:‘是何言邪!人臣盡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敗,天也。豈可豫憂其不濟,遂輟不為哉!’聞者愧服?!庇纱丝芍?,韓琦確能棄生死以安保社稷,所以受到史書的高度評價。
歐陽修也是以社稷為重的朝臣。韓琦與范仲淹進行慶歷新政時,歐陽修就是堅定的支持者,后來又與韓琦共事多年,一同調和兩宮矛盾,一同卷入“濮議”之爭,所以對韓琦所面對的矛盾深有體會,對韓琦所處的艱難感同身受,對韓琦所起的重要作用給予充分肯定,贊揚他是不動聲色就能安天下如泰山的“社稷之臣”。
《漢書·項籍傳》中有:“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反之,富貴而歸故鄉,那就如同衣錦晝行,人人可見,皆以為榮。所以,從名字看,“晝錦堂”似乎有彰顯自己榮耀富貴之意。然而非也。韓琦仕宦多年,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出將入相”,功在天下,而不在一時一鄉之榮。韓琦自己在《晝錦堂詩》中說過:“公余新此堂,夫豈事飲宴。亦非張美名,輕薄詫紳弁。重祿許安閑,顧己常兢戰?!表n琦的理想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后世而垂無窮”。所以新堂以《晝錦堂》名,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注:“濮議”之爭:宋仁宗死,沒有兒子,歐陽修遂與韓琦等議立英宗。英宗是濮安懿王趙允讓的親生子。濮王死后,英宗按例追贈尊親。有人認為,英宗只能稱生身之父允讓為皇伯,不能稱父。歐陽修力辟其非,御史彈劾歐陽修“首開邪議”,歐陽修著《濮議》反駁。史稱“濮議”之爭。這場宮廷風波的一個結果,就是使得歐陽修“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了。
上一篇: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而君子小人見矣。|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