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而君子小人見矣。
【注釋】
選自漢·揚雄《法言·問神》。
言:語言。
書:文字。
形:表現出來。
【賞析】
揚雄是西漢末年的儒學思想家,又是著名的辭賦家。《法言》一書是他模仿孔子《論語》寫的哲學著作,其中包含了他的文學理論觀點。他在《法言·問神》一篇中,提出了文學藝術作品能夠反映作者思想感情和品德修養的觀點。他說:
“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而君子小人見矣。”
意思是:語言反映作家內在的思想感情,文字反映作家的精神面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內心世界和精神品格的高下,判斷出是君子還是小人。
揚雄認為,人的語言和作品是思想感情的表現,從中可以看出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后世的許多詩人、詩論家都繼承和發揚了這種觀點。唐代詩人白居易《讀張籍古樂府》說:“言者心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讀君詩,亦知君為人。”明代宋濂在《林伯恭詩序》中也說:“詩,心之聲也。聲因于氣,皆隨其人而著形焉。”人們據此總結為文如其人。
但是,文如其人必須詩文首先具有真實性,失去這個前提便難于成立。因為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正面反映作者的思想品格。也就是說,作品的思想境界與作者的精神品格不一定成正相關系。
到了金代,元好問對揚雄的這一觀點提出了質疑。他在《論詩三十首》之六中說:“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他以潘岳為例,說明評論作品不能光看文章,還要看其為人,是不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旦作品失真,言行不一,就不能真實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潘岳是西晉詩人,與陸機齊名,名重一時,所作詩賦,文辭華麗,造詣頗高。他在《閑居賦》中說,“身齊逸民,名綴下士”,“仰眾妙而絕思,終優游以養拙”,把自己描繪成一個恬淡高潔,與世無爭,忘懷功名利祿的人,可謂“高情千古”了。實際上卻熱衷名利,趨炎附勢,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輒望塵而拜”,人格十分卑下。
因此,元好問指出,僅僅以言取人,以言廢人,往往失真,是不可靠的。孔子說過,“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老子也說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所以,元好問指出,理解和評論作家作品,一定要“知人論世”,才能有較為客觀和準確的評價。這一見解無疑比“文如其人”更貼近作家的創作實際,更能全面和準確地把握作家和作品之間的關系。
明代詩論家都穆在《南濠詩話》中,也對揚雄的觀點提出了批評:“揚子云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蓋謂觀言與書,可以知人之邪正也。然世之偏人曲士,其言其字,未必皆偏曲,則言與書又似不足以觀人者。元遺山(元好問)詩云:‘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有識者之論固如此。”
上一篇: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后耳熱,仰天撫缶而呼嗚嗚。|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至于臨大事,決大疑,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