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汝毋要名,毋希上官之旨,唯廉唯勤,唯鎮之以靜,而撫之以寬。勉之行矣。
【譯注】
要:希望,追求。上官:加官晉爵。旨:意圖。鎮之以靜:通過安撫百姓來維持安定。靜:真情。撫之以寬:通過寬厚的政策安撫百姓。勉:勉勵。
你不要追求華而不實的虛名,不要成天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得到加官晉爵,一定要廉潔,一定要勤政,一定要勵精圖治使百姓安居樂業、使社會安定和諧,通過實行寬厚的政治措施來安撫百姓。你一定要勉力而行啊。
歙縣江終慕早年因家庭貧困,出賈謀生,致富以后,常念及“吾先世奕華衣冠,今久易業為商賈,不可”,于是決心退出商海,身歸故鄉。江終慕有4個兒子,他讓其中兩個兒子繼續從商,自己則教另外兩個兒子“衿、珍讀書學文為舉子”。后來其子江衿成為秀才,另一子江珍更成了進士,授江西瑞州府高安縣知縣。江珍任職途中經過歙縣,拜見父親,江終慕告誡他說,高安那地方土地貧瘠,稅賦卻很重,因此“汝毋要名,毋希上官之旨,唯廉唯勤,唯鎮之以靜,而撫之以寬。勉之行矣”。
輯自歙縣《溪南江氏族譜·處士終慕江翁行狀》。
【感悟】
做事先做人。即使是商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也需要首先做一個勤勉奮進的人,做一個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儒家倡導的以“仁”為本的處世理念始終貫穿在徽商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們注重道德自律,明理誠信,愛國愛民,并對社會具有深深的責任感。
【故事鏈接】
徐九思,字子慎,明朝江西貴溪人。一生官職不高,但剛正廉潔,愛民如子,常說:“勤則不隳,儉則不費,忍則不爭”。嘉靖四年(1525年),徐九思在貴溪縣考中舉人。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九思年屆四十,初任句容(今屬江蘇)知縣。當時官場積弊難清,賄賂橫行,貪風尤盛,貪官污吏欺壓民眾。徐九思任職期間,在縣衙前豎立一座石碑,碑上是他自己畫的一棵大白菜,兩側題寫了一副楹聯:“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不唯如此,他還在自己的居室中也掛著一幅《青菜圖》,其旁寫著“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菜色”,要求自己“生平不嗜肉,唯啖菜”。當時,朝廷規定地方糧簿上有一筆注明可供地方官開支的例金。地方官員以招待過路官員作為一種重要的社交手段,利用公款宴請、送禮。而徐九思卻對這筆例金分文不取,后來自行規定取消了這筆開銷。徐九思在句容任職9年,如白菜碑所述,為官清廉,自奉節儉,辦事公正,不徇私情,深受百姓愛戴。他勤于政務,為了避免縣吏們在公務中營私舞弊,為了平衡稅賦徭役輕重減輕百姓負擔,許多公務他都親自處理。
徐九思去世后,句容百姓為了懷念這位清官,捐資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遺愛祠,予以供奉。
上一篇:《人在天地間,不立身揚名,忠君濟世,以顯父母,即當庸績商務,興廢補弊》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吾雖未讀書,獨不聞“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乎?》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