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丈夫志功名為國家作梁棟材,否亦宜效毫末用,寧郁郁儕偶中相征逐以終老耶!
【譯注】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微。郁郁:憂傷、沉悶的樣子。儕偶(cháiǒu):同輩;同類的人。征逐:特指不務正業,唯在吃、喝、玩、樂上的往來。
大丈夫應當志向遠大,追求功成名就,成為社會和國家的棟梁之才,即使在時運不順的情況下也應當想方設法為社會和國家盡綿薄之力,豈能怨天尤人、不務正業,與那些游手好閑的人一起吃吃喝喝終此一生!
江登云,清康乾時期歙縣人,16歲隨兄外出經商,大獲成功,但卻并不滿足于此,一心想要成為國家棟梁之材,并經常對人作如上感言。后來,他終于棄賈業、入武庠,“連第進士,膺殿廷選,侍直禁衛”,官至南贛都督。
輯自《濟陽江氏族譜》卷9《清覃恩累晉武功大夫袁臨時將署南贛總兵官登云公原傳》。
【感悟】
現實社會中,到處都是商機,這就需要心懷理想和追求,能夠用一顆明亮的眼睛去發現機會,用實際行動去把握機會。沒有了理想,就會困惑迷惘、渾渾噩噩;沒有了追求,就會甘于平庸,甚至沉溺于聲色財氣中。有了理想,就有了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有了追求,就有了付出的勇氣、行動的力量和成功的希望。
【故事鏈接】
阮弼,字良臣,號長公,明嘉靖至萬歷年間歙縣人,出身于一個破落地主家庭。破落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父親具有儒俠精神,急公好義,樂善好施,凡鄉間經濟上告急告窮者,向他家借錢或要他家作擔保,其父熱心周濟鄉鄰、“孳孳務振人急”,樂此不疲。誰知借債人大多不能夠歸還,本來富裕的阮家因此家道敗落,還落了個“其仁足愚”的名聲。
阮弼自幼入學,智商極高,也很勤奮,“日記數千言”。與他同師、后來中第擔任戶部尚書的鮑某曾惴惴不安地自嘆弗如。但家道的破敗,使阮家難以支付入學的費用,阮弼含淚輟學,轉而學醫。學醫難以拿到行醫執照,阮弼就請求父親說:“鄉親們大多出外經商,不少都致富了。我們家目前還欠了幾百兩銀子的債,為何我們甘受貧困卻不去經商?再這樣下去,我們還有什么指望呢?請父親籌備些經商資本,我要去闖出一番事業來!”阮父點頭贊成,借了一筆錢給阮弼作資本,指望他重振家業。阮弼帶著行李、雨具北行,經績溪,越新嶺關,過旌德,到涇縣,走青弋江水路抵達蕪湖。阮弼懷著遠大的志向,帶著全家的寄托和希望,開始了創業歷程,并最終取得巨大成功。
【延伸閱讀】
鮑志道,字誠一,號肯園,歙縣人,清朝大鹽商。他經營鹽業富裕以后,拿出大量錢財來建立書院、學堂,資助貧困學子讀書。當時歙縣有一座建于明朝正德年間的紫陽山坳(又稱山間書院),經過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將要倒塌,徽商們為此發起修建紫陽書院的倡議。鮑志道積極響應,當即捐贈白銀3000兩。書院建成以后,命名為“古紫陽書院”。為了維護管理,鮑志道又捐贈白銀8000兩,成立書院基金,并出面將這8000兩銀子按每月一分利的利率貸給兩淮的鹽商,這樣每年又可以獲得利息960兩白銀,鮑志道就是采取這種增值方式源源不斷地長期供給書院管理所需的正常開支費用。鮑志道不僅熱心家鄉書院建設,還在經營地揚州等地還出資修建了十二門義學(也稱“義塾”,舊時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設立的蒙學),專供貧家子弟讀書。
上一篇:《阿睹物倘來耳,豈以人巧致之!君即多取,寧保常哉!》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吾聞均無貧,故必適均而辦之異;和無寡,故必參和而統之同》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