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吾聞均無貧,故必適均而辦之異;和無寡,故必參和而統之同。
【譯注】
均:平分。適均:均等。異:不同。和無寡: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參和:三者合一。參,加入在內,參與;和,相安,諧調,和睦。統:總括,合而為一。
我聽說孔子有句話叫做“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所以一定要讓我們仨兄弟都擁有均等的財產,每個人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處理財產;孔子還有句話叫做“團結和睦,便不會覺得人少”,所以一定要讓我們仨兄弟之間團結和睦、齊心協力、同心同德。
這是歙縣阮弼將自己經商財富等分為三,分給自己的兩個兄弟后所說的話。
【感悟】
貧與富是相對的。一個國家貧窮一點可能沒有多大問題,有限的財富平均開來,誰也說不上富,誰也算不上貧,貧富都是相對而言的,失去對比,就沒有了貧富之差,也就沒有了富的驕奢、窮的嫉恨;人與人和和氣氣,就沒有特別孤立、孤獨的人;安定了,國家各方四平八穩的,就沒有傾倒坍塌可言。窮一點,只要政治清明、和諧安定,百姓就可以過安穩的日子,國家就可以渡過難關。但貧富差距大,社會動蕩不安,安居樂業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故事鏈接】
阮弼在蕪湖經商發家致富以后,積極提攜鄉人,幫助鄉鄰共同致富,他不遺余力。“業儒,則佐之儒;材可賈,則導之賈;能獨立,則授資而薄其息;能從游,則授糈而冀其成。”
阮弼開創漿染帝國獲得成功后,“買田置地,大建宅第”,并派華車良駒回徽州老家把年邁父母接到蕪湖,享受天倫之樂和人間榮華富貴。阮弼不僅孝敬父母,還不忘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善待兩兄弟。他把自己全部家產均分為三,兄弟三人各得其一。看到長子如此分產,阮弼父母欣慰之余仍勸道:“兒啊,你不必如此分家呀,你今天的成就都是你辛苦打拼得來的,你兩個兄弟衣食無憂就已然知足了,干嗎還要均分呢?”阮弼的二弟、三弟也覺得不好意思,紛紛辭謝說:“大哥你一人在外打拼,我們兄弟兩人既沒出錢也沒出力,怎么能和你平分呢?萬萬不可啊!”阮弼不為所動,最終均分家產兄弟三人各得其一。
【延伸閱讀】
在《論語·季氏》中,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孔子認為,對于國家來說,不怕貧窮,就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就怕不安定。因為財富平均,也就沒有所謂貧窮;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就不會感到人少;社會安定,也就沒有滅亡垮臺的危險了。孔子還認為,國家應當以政治清明和安定為基礎,對于那些惹麻煩、不愿歸服的遠方國家或民族,要以仁義道德的力量和政治的手段吸引感化他們。吸引感化后,就以善心好好地安頓他們。
孔子的“均無貧”思想在現代社會經常受到人們的批判。人們會說平均主義會造成普遍的懶惰,會使整個社會失去進取心,永遠停滯在貧窮的階段。而“不均”即不平等則可以刺激人們去競爭,使整個社會充滿活力,最終可以使整個社會擺脫貧窮。其實,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孔子的“均無貧”觀點并非沒有道理。
根據孔子的觀點,只要“不均”存在,“貧窮”也就無法避免。過去人們認為,饑荒和貧窮主要是由于資源的匱乏、人口的增多,造成了糧食的絕對短缺所導致。人口的增長和自然災害的出現,確實會使一個國家人均糧食擁有量有所下降,乃至引發饑荒,但這只是部分的原因。因為盡管資源匱乏、人口增加,但是農業技術的改進、資源的合理配置、生產的重新組合,等等,本來是可以為所增的人口提供所需的糧食的。根本問題不在于資源太少,而在于由太少的人占有和控制著太多的資源。即使在那些發生饑荒的國度,如果能將當時所有的糧食進行平均的分配,也還是能夠為人民提供基本口糧,不至于餓死太多的人。20世紀60年代,在孟加拉地區饑荒高峰時期,該地區的糧食卻仍然在出口。這一現象說明,問題絕不只是糧食的短缺,更重要的是當時那些掙扎在饑餓與死亡線上的民眾,對那些出口的糧食沒有支配權,因為那些糧食控制在少數不愁吃不飽肚子的富人手中。由此可見,饑荒和貧窮往往是由于對資源的控制和分配的不平等造成的。
受孔子“均無貧”思想影響,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幾乎都花大力氣試圖解決土地兼并的問題,抑制地主經濟的發展,保護自耕農的利益。歷代田制改革措施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農民起義打出的旗號往往是“均貧富”,一些賢明的皇帝、宰相,往往也在“均貧富”方面采取一些措施,這些措施打擊了大地主兼并勢力,客觀上對廣大農民有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國古代社會急速走向貧富兩極分化,同時也維護了國家的大一統。所以,中國在17世紀以前抑制土地兼并、維護大一統、遏制分裂、縮小貧富差別等的努力和措施,其實是明智的和有效的。
上一篇:《丈夫志功名為國家作梁棟材,否亦宜效毫末用,寧郁郁儕偶中相征逐以終老耶!》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士不得已而賈,寄耳若齷齪務封殖,即一錢靳不肯出,真市豎矣》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