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造物之厚人也,使貴者治賤,賢者教愚,富者贍貧,不然則私其所厚而自絕于天,天必奪之。
【譯注】
造物:舊時以為萬物是天造的,故稱天為“造物”。厚:優待,推崇。治:管理。贍:周濟,幫助。私:貪愛,求多。厚:財富。自絕于天:自取滅亡。
上天對人是仁厚的,把尊貴、賢良和富有賜予一些福分大的人,讓尊貴的人治理低賤的人,讓賢良的人教化愚魯的人,讓富有的人周濟貧窮的人,如果誰不能遵從天意,一心要貪天之功,把上天賜予的福分據為己有從而自絕于天,那么上天最終一定會把那個人的福分收回去的。
績溪章燦然早年聰穎,有遠志,18歲時,因父親去世,他棄儒承父業學賈。章燦然為人慷慨好義,這是他的人生感言。
輯自績溪《西關章氏族譜》卷26《例授儒林郎候選布政司理問績溪章君策墓志銘》。
【感悟】
商家與顧客的關系既互惠互利又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不善于經商的人,只知道貪圖近利,而不懂得廣結善緣。只有能夠做到對人誠懇,認真負責,多結善緣,得到更多人的幫助,才能大大增加成功的機會。
【故事鏈接】
明末,桐城有一個張老員外,心存慈善,喜歡施舍。有一年,遇到荒收,米價上漲,一些狡猾奸詐的商人看到這個情形,反而把米糧存積起來,不肯出售,于是,老百姓們沒米吃,就起了大恐慌。官府向朝廷報告了災情,卻一直沒有得到朝廷的回復和撥糧。
張老員外看了這個情形,很是憂急。于是,他就把家里的存米半價出售,為的是讓百姓們有飯吃。大家聽了這個消息,當然是快樂得不得了。但是,張老員外又想到一般貧苦的人沒有錢買米,仍然在挨餓,于是他又辦了一個施粥廠,受施的人隔天領餐券。統計了人數,煮著大量的粥,按照餐券發送,一日三餐,每餐白粥一大碗、咸菜一小碟。許多人空著肚子來,吃得飽飽地回去,大家都稱頌張老員外是個活菩薩。而員外卻謙虛地說:“荒年米價比較貴,半價出售是為了怕奸商乘機賺錢,害得大家沒有飯吃。至于施粥的費用也不多,只要大家都有飯吃,我就覺得很安慰了。”
張老員外不斷地將米半價出售,又持續地施粥給窮人,家里的錢也漸漸用完了,但是,荒收的現象不可能馬上平復,而做善事當然不能半途中止。老員外心里十分焦急,他想,我這時候如果把救濟的事停了,一般貧民就會有餓死的可能,那我當初的救濟不就等于白費了嗎?救人必須救到底,現在我還有一部分家產,我應該把這些產業變賣了,繼續救濟鄉里才是!想定了主意,張老員外就去和夫人商量,他的夫人也是十分賢德之人,聽了他的話,非常贊成,并且說:“積存產業給子孫,如果不是積德,萬一子孫不成才、沒出息,就算是金山銀山也會用盡。如果積德給子孫,雖然沒有留家產給他們,但是將來如果子孫好,還是會富裕起來的!田地房屋,就由你做主變賣,我有許多珠寶首飾也一起賣了吧!”員外聽了,一直稱贊夫人。于是,兩人賣了值錢的東西,繼續做善事,直到饑荒消除,他們才停止。
張老員外過世后,他的第五代孫張英,做到了宰相的職位,張英的兒子張廷玉,也繼續著父親的職位,以后的子孫,一代一代都有官職,家中也都有產業。這些都是員外救濟鄉里所積的德啊!也是因為他的善心,才能讓世代的子孫享受祖先的福分,一代代都發達過上好日子。
【延伸閱讀】
清朝雍正年間,一家客棧開在進出京城的黃金地段上。因為地段好,顧客絡繹不絕,老板見生意好,對顧客的態度就越來越差。一天,有位顧客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瓷碗,向老板道歉后表示愿意賠償,可是老板卻獅子大開口,堅持要顧客以20倍的價格來賠償。此后,這家客棧隔三岔五被官府找麻煩,生意每況愈下,最后老板只得離開京城。原來,那位打破瓷碗的客人是官府中人,因不滿客棧老板惡劣的待客態度和貪婪的錢財欲望,指使官府找茬破壞客棧生意。
上一篇:《讀圣賢書,非徒學文章掇科名已也》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行事莫將天理錯,立身宜與古人爭》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