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存忠孝心,行仁義事。
【譯注】
古人把“忠孝仁義”作為做人的標準,此聯意為勸人要修行道德操守。
此聯原為朱熹所寫,后流傳很廣,在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武夷書院等風景名勝都可見到明清時期的摹本。
輯自《古黟楹聯》。
【感悟】
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是一位揭示人生真諦的“至圣先師”,他的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體現了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顯示出其恒久的魅力和普適的價值。當今時代,儒家提倡的“忠、孝、仁、義、禮、智、信”仍然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因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即使再發(fā)達,也需要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標準,否則,難免淪落到是非混淆、美丑顛倒的地步,那么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將是不會有前途的。
【故事鏈接】
婺源汪光翰,字文卿,明朝崇禎末年客居川南道胡恒幕府,入清朝后不愿出仕。
胡恒駐守邛州時,張獻忠攻陷成都,分兵攻打邛州。胡恒派汪光翰出城調兵。汪光翰還沒回來,邛州已經陷落了,胡恒與兒子胡士驊戰(zhàn)死,全家遇害,只有胡士驊妻子朱氏抱著幼子胡峨生藏匿民間得以幸免。敵將武大定聽說朱氏美色,搶入軍營,朱氏于是割面毀容,武大定只得放了她。
汪光翰后來跋涉崎嶇,在荒無人煙地區(qū)找到朱氏母子,隨即盡心侍奉。當時大饑荒,一斗米10兩銀子,汪光翰千方百計保護朱氏母子,或者當私塾先生教授儒經,或者坐在集市中吆喝販賣,掙錢供朱氏母子喝上粥,20多年孜孜不倦。
朱氏教育兒子很嚴格,胡峨生也知道發(fā)奮讀書。四川戰(zhàn)亂平定后,三峽交通恢復了,汪光翰于是親自護送朱氏母子回到胡恒老家。
【延伸閱讀】
據《清稗類鈔》記載,施于德,字孟達,嘉定人。施家一向富裕,后來,施于德從商,家境更加蒸蒸日上。而施于德生性仁恕,佃戶中有人拖欠田租,他也不計較,還說人家現在窮困,并非故意拖欠。寧愿自己受損失,也不忍去官府告狀。施于德曾經拿出一本賬簿燒掉,里面記載的都是田產積欠,總計約9000多兩銀子。幾年后,施于德又拿出一本賬簿燒掉,金額比上次多一倍。
上一篇:《舟楫所至,以信義自將,榷會不欺于場》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淚酸血咸,悔不該手辣口甜,休道世間無苦海;金黃銀白,但見了眼紅心黑,哪知頭上有青天》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