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行事莫將天理錯,立身宜與古人爭。
【譯注】
為人處世不要弄錯天理,立身處世要當仁不讓向古人看齊。
輯自《古黟楹聯》。
【感悟】
徽商重情誼、講道義,樂善好施、造福桑梓,對歸鄉的眷戀之情代代傳承。家鄉每有興教辦學、助文資娛、修橋補路、賑災濟困、扶貧助弱,都會視同家事,慷慨解囊,用心靈和物質來回報哺育他們的故鄉。在獲得豐厚的利潤之后,他們大多在當地經商設店,建屋置地,促進了城鎮的繁榮發展,在故鄉建家祠、筑宅邸、置族田、修書院,反哺之心赤誠可見。
【故事鏈接】
王中梅,字開先,早年家境貧窮,上不起學、讀不起書,只好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后來外出經商,因有經商天賦,每次買賣都獲利不少,不幾年家境漸漸寬裕起來。一次,家族中有人主張變賣舊宅,他驚訝地說:“《禮記·曲禮》中說,‘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現在祠堂還沒有建立,祖宗的亡靈還處在露天之下,我們卻在大力興建自己的房舍,即使祖宗不責罵我們,難道我們自己能夠問心無愧嗎?”
【延伸閱讀】
徽州古村落,多聚族而居,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因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原戰亂而進入徽州山區的。這些中原士族來到徽州后,雖然隱居山林,躬耕自給,但他們尊敬祖宗,崇尚孝道,講究門第,有的還撰寫家法垂訓后代,力圖保持其過去的家風。
宋以后,徽州社會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很大,宗法制度逐步形成。到了明清時期,徽州的封建宗法制度發展到相當完備和牢固的程度。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對這種社會狀況作了真實的描述:“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絕無雜姓摻入者,其風最為近古。出入齒讓,姓各有宗祠統之。歲時伏臘,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禮,彬彬合度。父老嘗謂,新安有數種風俗勝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動一抔;千丁之族,未嘗散處;千載之譜系,絲毫不紊;主仆之嚴,雖數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p>
宗法制自古以來就是與祭祀祖先密切相連的,尊祖是宗法制的首要原則。祭祖必須要有場所,興建祠堂正是為了尊祖,以表報本返始之心,盡子孫的孝道。祠堂,作為宗法制度的精神生活空間,與族譜、族田一起,構成了宗法制度的三要素。
祠堂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歷史演變過程。中國古代只有天子、諸侯、大夫才允許修建祭祖的家廟。《禮》對祭祀先祖限定為“天子之廟不越七世;諸侯五世;大夫三世,或曰亦五世;士庶人二世、一世”。當時普通的士人庶民是不允許建家廟的,祭祖活動只能在居室內進行。宋代,程朱理學倡導“尊祖敬宗”,程頤提出“庶人無廟,可立影堂”,這就是百姓家中懸掛祖宗像的來歷。朱熹則進一步提出士庶人修建祠堂。朱子《家禮》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于正寢之東。祠堂之制三間,外為中門?!钡沁@種祠堂,還是與家庭住宅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明初洪武年間,朝廷開始允許庶民祭祀高、曾、祖、考。于是,永樂年間,徽州建祠活動開始興盛。嘉靖時,大學士、禮部尚書夏言向皇帝上疏建議“詔天下臣工建立家廟”,由此掀起了全國普遍建祠堂的高潮。這時,由于徽商已經崛起,成為左右中國商業活動的支柱力量之一,也成為徽州古村落加快規劃建設的主要投資來源?;罩莸拇蟠宕笞宥家延凶銐虻慕涃M大興土木,因此這里的修祠風氣大振。嘉靖《徽州府志》載:“村落家構祠宇,歲時俎立其間。”徽州祠堂之多、規模之大、工藝之精,是由當時的宗族經濟實力所決定的,也是宗族綜合能力的體現。西遞村是胡姓聚居的村落,胡氏家族在祠堂的營建上是很有特色的,不但有總祠、支祠、家祠,還建有先賢祠,尤其是追慕先祖李世民的祠堂更負盛名。許氏宗祠以其族望深遠、名聲顯赫、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成為徽歙祠堂的典型代表。
上一篇:《造物之厚人也,使貴者治賤,賢者教愚,富者贍貧,不然則私其所厚而自絕于天,天必奪之》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食人之食當忠其事》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