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在天地間,不立身揚名,忠君濟世,以顯父母,即當庸績商務,興廢補弊。
【譯注】
庸績:功績。
人生在世,如果不能夠通過做官揚名,效忠君王,救濟世道,光宗耀祖,也應當致力于經營商業,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興利除弊。
明代歙縣許太明遵行父親的意志外出經商,并發出此感言。
輯自歙縣《許氏世譜》第5冊《明故青麓許公行實》。
【感悟】
只有沖破思想上的束縛方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徽商的觀念在古板而傳統的儒士看來也許是離經叛道的,但正是因為他們敢于打破“重農抑商”的傳統觀念,沖破世俗偏見,才使許多徽民變為徽商?;丈陶J為商人的作用一點也不比儒者遜色。儒者入仕,治國平天下,而商人可以貿遷有無,“興廢補弊”,亦有益于社會。除了分工不同,對社會的貢獻都是相同的。
【故事鏈接】
100多年前,美國加州因發現金礦而吸引了大批淘金者,猶太人萊維·施特勞斯也是這批淘金者之一,卻每天以失望告終。一天,萊維和一位疲憊不堪的礦工坐在一起休息,這位礦工抱怨說:“唉,我們一整天拼命地挖啊挖,褲子破了也顧不上補。這鬼地方褲子破得特別快?!比R維眼睛一亮,帆布不正是耐磨的布料嗎?不久,第一條牛仔褲的前身——工裝褲就這樣誕生了,并從加州迅速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萊維也由當初的貧困淘金者一躍而變成“牛仔褲大王”。
【延伸閱讀】
傳統社會對商業、商人的主流認識:商業在社會上有弊無利,或是弊多于利。商賈為社會卑下等級,因而把商業視為末業,將商人看作四民之末。當然,也有一些人肯定商業和商人對社會(當時主要是指朝廷和黎民)有一定的價值,特別到唐宋以后,更有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重商興邦”的口號,但這種聲音與前者相比,還是微不足道。到晚明,傳統的經濟思想仍有強大的勢力,“重本抑末”依然是政府的基本國策,有的地方還將其作為本地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社會畢竟在前進,重視商業甚至推崇商業已大有人在,并逐漸匯聚成一股社會思潮。已經有文人學士,甚至是士大夫挺身而出,紛紛表達對商業地位、價值的重新認識:工商皆本。明中后期以后,士、農、手工業和自由職業者等社會各階層,紛紛從事或參與商業。當時有人就稱:“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從這一記載看,當時人們已經普遍接受從商是謀生正當職業這一觀念。明嘉靖年間的休寧商人汪弘甚至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商人對社會的作用遠勝于那些整天縱情山水、無所事事的儒士。
上一篇:《兒出當為國,吾為家以庇焉,欲令內顧分其心邪?》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汝毋要名,毋希上官之旨,唯廉唯勤,唯鎮之以靜,而撫之以寬勉之行矣》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