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吾有生之日,當積箕為石以繕此橋。
【譯注】
箕(jī):用竹篾、柳條或鐵皮等制成的揚去糠麩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稱“簸箕”)。繕:修造。
我有生之年,一定要織簸箕賺錢買來石料,把這座舊木橋修成石橋。
鄭成仙是歙縣楊沖人,家鄉附近有一條河,河上的小木橋年久失修,有的地方已經腐爛了,行走橋上很不安全,遇到雨雪天氣更是危險。鄭成仙早年曾經冒著風雨過河,因橋晃路滑幾次摔倒,差點丟了性命。于是鄭成仙仰天發誓,要憑自己的能力來修建一座石橋,造福鄉里。
輯自《清稗類鈔·義俠類》。
【感悟】
熱心公益是徽商與當地民眾互相溝通、取得認可的重要途徑,這種惠人惠己的做法是一種雙贏的策略,很好地塑造了徽商“義利兼顧”的良賈形象。
【故事鏈接】
歙縣鄭成仙以織簸箕為業。鄭成仙織的簸箕質量上乘,卻以平價售賣,所以遠近鄉民都爭相搶購,經常出現鄉民排隊購買簸箕的現象。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人們發現,雖然鄭成仙的生意興隆,但是他家依然貧困如故,家人甚至不得溫飽,人們都很奇怪。其實人們不知道,在鄭成仙心中一直隱藏著一個秘密,那就是他一心想要改造那座舊木橋。他發誓憑自己的技能和勞動修建一座石橋,但當時聽他發誓的人都嘲笑他不自量力,而且過后權當兒戲,早已經忘記。但自從織賣簸箕以后,鄭成仙夜以繼日地編織簸箕,稍微賺了點辛苦錢,就換成銀子藏在小瓦瓶里埋好,他妻子和兒子都不知道。
好事多磨,鄭成仙好不容易攢了一些銀子,不是因為被鄰居借去不還,就是因為埋藏銀子的地點偶然泄漏,被窺視者竊去,先后3次前功盡棄。然而鄭成仙并未因此而喪失信心,造橋志向更加堅定,編織簸箕更加勤奮,經過3次散失銀子又3次積聚之后,終于攢了足夠多的銀子。
康熙丁未年(1667年),鄭成仙已經70多歲了。一天,鄭成仙把鄰里的長者都請到家里,坦言相告說:“我的脊背已經駝了,腳上也滿是硬繭,再不了卻夙愿,橋與我這把老骨頭都要消失了。其實我當初愿望還不僅僅是修橋。”鄭成仙于是傾瓶將銀子倒出,碎銀子燦若繁星,總計40兩。他衣裳襤褸的妻兒看見這么多銀子,都為之瞠目結舌,感嘆過了一輩子苦日子。曾經嘲笑鄭成仙的人看見這么多銀子,也頓時變色驚愕道:“你真的做到了!”于是鄭成仙當天就與大家一起議定黃道吉日,興工采石修橋。不到一個月石橋就大功告成,險路從此變成坦途。事成后,鄭成仙大宴賓客,率領鄰里長者祭神還愿。
【延伸閱讀】
徽商在僑寓地除經商、科考外,還經常主動地參與地方的公益活動。比如,明代在山東臨清經商的汪保,急公好義之名盛傳一時。他曾經獨自捐資修建運河上的通濟橋,為此,“知州劉志業旌其門曰‘善人’;兵備副使劉贄立石曰‘善民善橋’;工部郎中張大器建亭撰文立石于橋側,該碑文稱,汪保是僑寓的客商,并未加入臨清籍,所以連政府的賦役,本來都不應當向汪保征收,但汪保卻主動出巨資修建通濟橋”。鰲頭磯是臨清名勝,往來官紳、客商必登臨以觀市景,磯旁之通濟橋,將臨清州中最繁華的商業區連接一體,所以汪保修此橋,不僅使臨清百姓對他心存好感,就連知州、兵備副使和工部郎中都要為他樹碑立傳。像汪保這樣的例子,在徽商中并不少見。
上一篇:《與其異時裂券,孰若不納券之為愈乎!》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誠有以自樹,即倚市轉谷,何為不可?》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