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篇·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繆稱訓〕福生于無為,患生于多欲,害生于弗備,穢生于弗耨①。圣人為善若恐不及,備禍若恐不免。蒙塵而欲毋瞇,涉水而欲無濡②,不可得也。是故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己發,禍由己生。
〔注釋〕 ① 穢: 雜草。耨: 除草。 ② 涉: 步行過水。濡: 沾濕。
【鑒賞】“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這兩句話實際上包含了這樣一種邏輯: 知己則能知人,從而能夠推己及人,換位思考,故不怨人;知命則能知天,從而能夠順天安命,故不怨天。前一句話側重從人道上講,后一句話側重從天道上講,其中都蘊涵了很高遠的精神境界,以下我們分而言之。
就“知己者不怨人”來說,“知己”意味著對于人性本身的徹底了解,《老子·三十三章》云:“自知者明。”正是因為做到了對于人性本身的洞見,所以才稱得上“明”。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們的行為與思維都是有其相近之處的,能夠做到“自知”,做到洞察人性,也便意味著對于他人能夠有一種“同理心”。基于這種同理心,懂得換位思考,就自然不會怨人了。
這種“知己者不怨人”的境界其實也即孔子的忠恕之道。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當弟子都不解何意時,曾子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對此,錢穆先生解釋道:“盡己之心以待人謂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謂之恕。人心有相同,己心所欲所惡,與他人之心之所欲所惡,無大懸殊。故盡己心以待人,不以己所惡者施于人。忠恕之道即仁道,其道實一本之于我心,而可貫通之于萬人之心,乃至萬世以下人之心者。而言忠恕,則較言仁更使人易曉。因仁者至高之德,而忠恕則是學者當下之工夫,人人可以盡力。”(《論語新解》)正是由此,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離婁上》)君子為人處世之道,首先在于知己,若是“行有不得”,則“反求諸己”而已矣,自然便不會怨人了。
再就“知命者不怨天”來說,“命”指的是人的生死、貧富、貴賤等一切遭遇,“知命”的人知道“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五章》),“天”有自己的運行之道,“天”本身并沒有偏向誰;因此,人的命運之差異除了與個人的努力有關之外,都是自然發展的結果,事情的自然進展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能夠做的只能是改變我們自己。所以《淮南子》說“福由己發,禍由己生”,福禍的改變都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把責任推到天上去;進一步來說,即使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那也是各方面的因素自然發展的結果,也不能把責任推給天。明白了這一點,自然也就不會“怨天”了。
總之,“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這兩句話的重點都是強調要反求諸己,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情緒化地把責任一味地推給別人或上天,而自己卻不知反省自我。
上一篇:《淮南子·主題篇·知人與用人》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知雄守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