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篇·金勝木者,非以一刃殘林也
〔說林訓〕金勝木者,非以一刃殘林也;土勝水者,非以一墣塞江也①。
〔注釋〕 ① 墣: 土塊。
【鑒賞】此語出自《說林訓》。它的意思是說,金能克木這一原理并不等于說,一刀就能夠砍倒整個樹木。在這里我們似乎可以從兩個視角來解讀它: 第一,從理論與現實的差異性來看,“金勝木”是理論,而“一刃殘林”則是生活事實,二者有著不同的言說語境;第二,從現實生活世界的角度來看,“金勝木”是“道”,而“道”在現實生活世界的存在和作用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首先,“金勝木”與“一刃殘林”的區別在于: 前者是理論,后者是生活事實。說它是理論,這就意味著在“金勝木”這一命題中,第一,“金”、“木”是兩個抽象化了的概念,二者雖然是來源于現實生活世界,但是卻是經過抽象化了的,是剝離了特殊性的、只呈現出普遍性的概念,如《尚書·洪范》說“金曰從革”、“木曰曲直”。因此,作為概念的“金”表示一切具有“從革”作用的事物和現象都具有“從革”這種性質;而作為概念的“木”則表示一切具有“曲直”功能的事物和現象都具有“曲直”這種性質。第二,“金”與“木”之間的關系也是抽象化了的關系,屬于邏輯學上講的關系范疇。也就是說,作為概念的“金”的內涵與作為概念的“木”的內涵是相對的。因此,“一刃不能殘林”的事實不能證明“金勝木”這一命題是錯誤的,因為這二者有著不同的語境或視域。
其次,從現實生活世界的角度來看,“道”雖然是超越的,但是它在現實生活世界又是普遍的、具體的。在現實生活世界的道不免受到時間(“時”)、地點(“地”)、形勢(“勢”)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彰顯出其全體大用來。就像“金勝木”是“道”,但是它著落于現實生活世界中,卻不能以“一刃殘林”來斷定它的有效性。“一刃殘林”的問題不在于對“金勝木”原理(“道”)的否定,而在于忽略了“道”在現實生活世界存在和運行的條件性。“一刃殘林”而不能殘林,不是“金勝木”這個原則的錯誤,而在于“行道”者對這一原則錯誤地、機械地理解和使用。要想運用“金勝木”這一原則來實現“殘林”的目的,我們必須根據客觀的環境和具體的情勢來開展我們的活動。在面對整個森林的情境下,一把小小的刀自然是無法承擔起這種使命的,而應該使用足夠解決這整個森林的“金”質工具。誠如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所說,道家,尤其黃老道家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即他們會根據“道”在現實生活世界中運行的條件性,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勢制宜,從而收到“依道而行”所能取得的最佳效果,而不是盲目地、機械地理解“金勝木”這一原理而以“一刃殘林”。
上一篇:《淮南子·寓言篇·鄙人棄玉》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陽虎亂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