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寓言篇·鄙人棄玉
〔修務訓〕鄙人有得玉璞者①,喜其狀,以為寶而藏之;以示人,人以為石也,因而棄之: 此未始知玉者也。
〔注釋〕 ① 鄙人: 指鄙陋無知的人。玉璞: 指未經雕琢加工的寶石。
【鑒賞】在“鄙人棄玉”這則寓言中,鄙人是喻指那些沒有自己的主見而一味從眾的人,玉璞則是用來喻指人生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從鄙人的從眾心理一面來說,如果我們都像鄙人一樣人云亦云,聽風便是雨,那么我們也就會變成一個沒有思想的臭皮囊,變成一個不能真切體悟自己生命之真的行尸走肉。其實,現代社會也正是一個追求時尚、隨風逐影的社會,人們的眼球往往被各種最新奇、最古怪、最好玩兒、最前潮的事物所吸引,這些事物在各個方面吸引著、引領著和建構著人的生命,人的生命亦汩沒于其中而樂此不疲;于是,每個人都成為時尚建構起來的人,而不是他自己本身對于自己的生命的真切反思與自我實現。換言之,每個人只是世俗風尚的載體之一,而不再具有或者毋寧說懶得具有賞鑒真正的生命價值的能力。于是,當人偶然中獨自地發現有一塊似乎很寶貴的玉璞時,他自己并不能確信這種寶貴,而必須“以示人”,而當別人都以為是一塊普通石頭時,他也便不再堅守自己的發現,馬上就把這塊寶玉給丟掉了。這就是鄙人的悲哀。
從玉璞的一面來說,人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往往藏于人自己的身心之中而不外露,它不像時尚中流行的那些奇裝異服,一開始就有著華麗的外表。正如老子所說的“道”,“道常無名”(《老子·三十二章》),“道隱無名”(《老子·四十一章》),“道”是“惟恍惟惚”、“惚兮恍兮”、“窈兮冥兮”(《老子·二十一章》)的。又如孟子所說的心之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人心中最為崇高、最為有價值的部分一開始只是一個“端”,“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正所謂“操則存,舍則亡,出人無時,莫知其鄉”(《孟子·告子上》)。如果人們沒有一種善于發現的心,便會很容易亡道而失心。然而,正如連那位鄙人起初也能發現玉璞可能是塊寶一樣,道不遠人,只要人們能夠切實地反求自己的良知,并不斷地打磨它,則人生命的厚度自會不斷增加,人亦能逐漸體認到自己獨特的生命價值所在。明代大儒王陽明一生以致良知為教,臨終前自信地說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陽明能夠自得其寶(心),而又善于砥礪打磨其寶(心),最后終得大光明之境而死亦無憾,此可謂真識寶者也。
總之,我們不能像鄙人那樣做一根隨風而倒的墻頭草,只有如此才能守住我們的玉璞,而這最可寶貴的玉璞就在我們生命之中,只是它隱而不顯,需要我們善加體認并小心砥礪打磨,最終它一定會放射出萬丈光芒,照亮我們的整個生命。
上一篇:《淮南子·寓言篇·郢人鬻母》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名言篇·金勝木者,非以一刃殘林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