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寓言篇·陽虎亂魯
〔人間訓〕陽虎為亂于魯①,魯君令人閉城門而捕之,得者有重賞,失者有重罪。圍三匝,而陽虎將舉劍而伯頤②,門者止之曰:“天下探之不窮③,我將出子。”陽虎因赴圍而逐④,揚劍提戈而走,門者出之。顧反⑤,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⑥,攘袪薄腋⑦。出之者怨之曰:“我非故與子反也⑧,為之蒙死被罪⑨,而乃反傷我。宜矣,其有此難也⑩!”魯君聞陽虎失,大怒,問所出之門,使有司拘之,以為傷者受大賞⑪,而不傷者被重罪。此所謂害之而反利者也。
〔注釋〕 ① 陽虎: 人名,春秋魯國人,字貨,也叫陽貨,魯國貴族季氏的家臣,事奉季平子。平子死后,陽虎專權。后來陽虎發動叛亂,事敗后出奔齊國。 ② 伯: 通“迫”,逼迫、逼近。頤: 面頰、腮幫子。舉劍而迫頤: 是說舉劍準備自刎。 ③ 天下探之不窮: 楊樹達認為“天下探之不窮”是“謂天下甚大,可以逃生,無為自殺也”。 ④ 赴: 沖。赴圍: 沖出重圍。逐: 這里指士兵追逐陽虎。 ⑤ 顧反: 回頭折返。 ⑥ 推: 刺,于省吾《諸子新證》說:“自內向外刺之曰推。” ⑦ 攘: 通“攮”,指用戈刺。袪: 袖子。薄: 迫,逼近。 ⑧ 故: 原本、本來。反: 王念孫認為是“友”字。這是說門者與陽虎非親非友。馬宗霍認為“反”即“反叛”,意思也通,即說門者不是和陽虎同為反叛者。 ⑨ 蒙: 冒著。 ⑩ 許匡一認為這句話可作兩種理解: 一是埋怨陽虎恩將仇報,說他活該受圍捕之難。二是門者自怨,怨自己看錯了人,自討苦吃。 ⑪ 以為: 認為、認定。
【鑒賞】陽虎是春秋末年魯國季孫氏的家臣,他在毫無家底與背景的情況下,步步高升,最后挾制季孫氏和魯國國君,一手操縱魯國國政,因而在《春秋》中被孔子斥為竊國大“盜”。《春秋·定公八年》云:“盜竊寶玉、大弓。”《公羊傳》解釋說:“盜者孰謂?謂陽虎也。陽虎者曷為者也?季氏之宰也。季氏之宰則微者也,惡乎得國寶而竊之?陽虎專季氏,季氏專魯國,陽虎拘季孫、孟氏與叔孫氏迭而食之。”陽虎亂魯便是指的這次陽虎欲徹底罷黜季孫、孟氏與叔孫氏,但最終未能成功的政變。
雖然陽虎在孔子的筆下是一個大奸之人,然而,所謂大奸者必有大智大勇,《淮南子》這里所描寫的陽虎出逃時的一個細節即體現了陽虎的智勇。在一位守門人乘混亂之機放陽虎出城門后,陽虎卻又折返回來,舉戈刺破了那位守門人的袖子并傷及其腋部。守門人開始時迷惑不解,直到后來魯君賞功罰罪之時,陽虎的用意才體現出來——原來是為了使那位守門人免于受罰,“此所謂害之而反利者也”。
通過《淮南子》的這則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陽虎在那么短的時間內能夠反應迅速,為不使救自己的人受到連累而不惜耽誤時間折返回來刺他一下,說明陽虎不僅有智勇,而且還是有一些“義”的。只不過陽虎在為政的過程中沒有把這種“義”用到正地方;而魯國又恰好積貧積弱,沒有強有力的國君和卿大夫,致使陽虎能夠有機可乘,最終導致了陽虎的叛亂。
陽虎最后幾經波折,逃往晉國,受到晉國正卿趙簡子的重用。當孔子得知此事之后,曾憤怒地說出“趙氏其世有亂乎”(《左傳·定公九年》)的預言。然而,陽虎在比自己更為強勢的趙簡子的領導下,知道自己沒有犯上作亂的實力了,因而只能老老實實地襄助趙簡子。趙簡子最終成為晉國實力最強的世卿,在晉國專權十七年之久,并為日后趙、魏、韓三家分晉奠定了堅實的基業。
當然,最后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陽虎和趙簡子最后的所謂霸業肯定是不能為孔子所認可的,因為孔子所提倡的是仁民而愛物的王道,而非篡權奪位、中飽私囊的霸道。
上一篇:《淮南子·名言篇·金勝木者,非以一刃殘林也》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靖郭君將城薛》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