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寓言篇·知雄守雌
〔道應訓〕趙簡子以襄子為后①,董閼于曰②:“無恤賤,今以為后,何也?”簡子曰:“是為人也③,能為社稷忍羞。”異日,知伯與襄子飲而批襄子之首④,大夫請殺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為社稷忍羞,豈曰能刺人哉!”處十月,知伯圍襄子于晉陽⑤,襄子疏隊而擊之,大敗知伯,破其首以為飲器。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為天下溪⑥。”
〔注釋〕 ① 趙簡子: 春秋末晉國卿,名鞅。襄子: 趙簡子庶子,名無恤。后: 指繼承者。 ② 董閼于: 趙簡子臣。 ③ 是: 指趙襄子。 ④ 知伯: 即智伯。批: 用手猛擊。 ⑤ 晉陽: 今山西太原西南。公元前455年,智伯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襄子,趙襄子退守晉陽;后趙襄子暗中聯絡韓、魏兩家反攻智伯,消滅智伯,并將晉分裂為韓、趙、魏三家。 ⑥ 語見《老子·二十八章》。溪: 又作“谿”,溝溪、水溝,喻指處卑下地位。
【鑒賞】由老子的“道性”決定,在“雌雄相對”中,老子寧愿取“雌”。當然老子這種取“雌”做法,被他自己看來是在知“雄”后得出的,對此后人的解釋是: 知“雄動而倡,雌靜而處,動必歸靜,故成為天下谿”,故取“雌”(引自魏源《老子本義》)。又如陳鼓應先生解釋說:“知雄守雌: 在雄雌的對待中,對于‘雄’的一面有透徹的了解,而后處于‘雌’的一方。‘守雌’的‘守’,自然不是退縮或回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它不僅執持‘雌’的一面,也可以運用‘雄’的一方。因而,‘知雄守雌’實為居于最恰切妥當的地方而對于全面境況的掌握。嚴復說:‘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脈在前一句也。’這話說得很對,老子不僅‘守雌’,而且‘知雄’。‘守雌’含有持靜、處后、守柔的意思,同時也含有內收、凝斂、含藏的意義。”(《老子注譯及評介》)
老子這種取“雌”、守“雌”的做法,又被李約瑟看成是一種“陰性象征”,即是與儒法陽性、進取、強硬相反的“陰性、寬容、柔順、忍耐、退讓、神秘和承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道家與道家思想》)。所以,老子“知雄守雌”的思想也通常被視為強調“柔忍退讓,卑弱謙下”處世的典型。
因為以守“雌”、卑弱退讓為處世原則,所以魏晉名士劉伶與人相牾,當人攘袂而起時,劉伶卻以一句卑弱退讓的“雞肋豈足以當尊拳”的話來消解這場相牾(《世說新語·文學》注引《竹林七賢論》)。
也因為以守“雌”柔忍為處世原則,所以趙襄子被智伯所批后能柔忍斂藏、為社稷忍辱;但一旦條件允許,這本身就“知雄”的內收斂藏的“守雌”就會變得剛強起來,所以當智伯久攻晉陽不下時,趙襄子卻反攻得手,將智伯消滅。正是由于這點,在《淮南子》作者的眼里,趙襄子是懂得老子說的“知其雄,守其雌,其為天下溪”的道理的。也就是說,盡管不是一定要你做到人唾其面而不較,但必要的柔忍還是需要的;如果不懂柔忍,禍患即傾,歷史上漢代的項羽就為不能柔忍,魏晉石崇家破也為不能柔忍。這不斷地被歷史和現實所證明。
上一篇:《淮南子·名言篇·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名言篇·禹決江疏河,以為天下興利,而不能使水西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