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篇·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主術訓〕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①。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②,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③。
〔注釋〕 ① 延: 引長。踵: 腳后跟。延頸舉踵: 伸長脖子,踮起腳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② 澹: 淡。薄: 泊,漠。 ③ 制斷: 指裁決、明斷是非。
【鑒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囊粍t名言,一般我們都認為這句話出自諸葛亮五十四歲時寫給他八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故非寧靜無以致遠。”但是,事實上這句話并非是諸葛亮的原創(chuàng),而是出自《淮南子·主術訓》。
《主術訓》在這里主要是想告誡君主應當如何修養(yǎng)自己的德性,才能成為天下人的楷模,從而影響天下百姓,使社會養(yǎng)成一股正氣。因為在作者看來,“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君主所居的位子非常顯耀,就像日月之光芒,萬眾矚目,每個人都能夠看到;因此,君主就必須修身養(yǎng)性,君主的行為如果有什么瑕疵,立即便會被人們關注,從而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的影響。于是,《主術訓》便對君主提出了澹薄、寧靜、寬大、慈厚、平正五大要求,并用“非……無以……”這樣的雙重否定句式強調(diào)持守這五種德性的重要性。在這五種德性中,前兩種主要是針對自身的心性存養(yǎng)而言,后三種主要是針對如何對待別人而言,因此前兩種德性是后三種德性的根基。諸葛亮后來只選取前兩句話,大概也是認為人的修養(yǎng)首先應當從自身的存心養(yǎng)性做起。
具體來說,“非澹薄無以明德”也即諸葛亮后來所賅括的“儉以養(yǎng)德”,“非寧靜無以致遠”也即諸葛亮所說的“靜以修身”。“澹薄”對人的基本要求是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只有把欲望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nèi),才能夠不使心靈馳騁于外物,才能反觀自身、內(nèi)守其德;“寧靜”對人的基本要求則是打斷心中的各種思慮雜念,只有消除了心中不斷出現(xiàn)的各種思慮雜念,人心才能夠靜如止水、照入云天。同時,“澹薄”與“寧靜”又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如果人不能“澹薄”,欲望過多,過于追名逐利,則內(nèi)心自然會有許多私心雜念、斤斤計較,自然不會“寧靜”;同樣,如果人不能“寧靜”,內(nèi)心各種思慮雜念過多,那么必然不會有一種遠大明亮的志向,或者說志向必然是模糊而不堅定的,就自然會被各種欲望所牽引,便不會“澹薄”。
人生于世界之中,必然會被各種外物所牽引,如貧富、貴賤、利害、得失等,也會面臨聲色、嗜欲等欲念的干擾;因此,作為一種對于人之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澹薄”與“寧靜”是非常高遠的一種精神境界,要想做到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下一番修養(yǎng)身心的工夫。孔子嘗云:“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史記·孔子世家》)我們應當有這種理想與志向。
上一篇:《淮南子·名言篇·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簡不可以合眾》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名言篇·非規(guī)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不能正曲直》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