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禮從宜①,使②從俗③。
【出處】
《禮記·曲禮上》。
【注釋】
①宜:因地制宜,合乎當地實際情況。②使:去,出使。③俗:風俗習慣。
【譯文】
講究禮儀,應該合乎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
【賞析與啟迪】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人們只有對某一事物做到熟悉和了解,才能掌握這一事物的特性,并在生活中加以正確運用。講究禮儀也一樣,要根據不同時代、不同地方,針對不同對象,因時而變,因人而異。否則,難免會鬧出笑話,甚至引起矛盾。
撇開國與國之間的差別不論,僅就我國來說,從西周至今,各個時代對禮儀的要求不一,各個民族的禮儀習慣也不盡相同。比如,《儀禮·喪服傳》中“在家由父,出嫁從夫”,就是典型的男尊女卑的夫權思想,如果今天也遵循這種“禮節”,顯然不合時宜,法律也不容許。又比如,有些人吃素食,而你為了表示熱情好客,硬要人家和你一起“大魚大肉”,這樣的“禮”不僅不能增進彼此友誼,反倒會傷害對方的感情,產生矛盾。
出門旅行最好“入鄉隨俗”。各地的風俗習慣都有各自的特色,你作為客人,必須遵守當地的風俗,尊重主人的習慣,這就是一種最起碼的禮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同一個學校的學生中,往往有不同民族的學生。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生活習俗或民族習慣,不拉幫結伙,不宣揚地域觀念,杜絕國籍歧視和民族歧視的言行,相互尊重、謙讓和包容,共同營造良好的校園生活環境。
上一篇:《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禮儀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