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出自哪里,《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什么意思,《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原文出處,《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賞析。
【出處】 唐·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鑒賞】 鳳凰臺: 在今南京城內西南隅。據說,南朝宋代元嘉十六年,有三彩色鳥集于山間,時人謂之鳳凰。因起臺于該處,謂之鳳凰臺。吳: 指東吳孫權建都于建業 (即今南京),孫皓曾大建宮室于此。三山: 據 “江南通志”:三山在江寧府西南五十七里。山臨大江,三峰行列,南北相連。二水: 秦淮河流到南京附近就分為兩支,一入城,一繞城外,共夾一洲叫 “白鷺洲”: 李白此詩頗似崔顥的 《黃鶴樓》 一詩,而崔顥詩的末句是: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說的是游子思鄉。此詩末句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感情層次要比個人的哀愁更為深廣。“總為浮云能蔽日” 常用來比喻小人奸黨的破壞橫阻,使好人不能接近 “青天”; “長安不見使人愁” 含有去國懷鄉的憂思。
【原詩】 見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上一篇:《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什么意思|全詩|出處|賞析
下一篇:《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什么意思|全詩|出處|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