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文本篇·卷十二 道應訓
〔題解〕 道之所行,物動而應,考之禍福,以知驗符也,故曰“道應”。
〔要略〕 《道應》者,攬掇遂事之蹤①,追觀往古之跡,察禍福利害之反,考驗乎老、莊之術而以合得失之勢者也。
〔一〕 白公勝得荊國,不能以府庫分人②。七日,石乙入曰③:“不義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④。”白公弗聽也。九日,葉公入⑤,乃發大府之貨以予眾,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擒白公⑥。夫國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謂至貪也。不能為人,又無以自為,可謂至愚矣。譬白公之嗇也,何以異于梟之愛其子也⑦?故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⑧。”
〔二〕 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⑨:“身處江海之上,心在魏闕之下,為之奈何⑩?”詹子曰:“重生。重生則輕利。”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猶不能自勝⑪。”詹子曰:“不能自勝則從之。從之,神無怨乎⑫!不能自勝而強弗從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故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⑬。”是故“用其光,復歸其明”也⑭。
〔三〕 楚莊王問詹何曰⑮:“治國奈何?”對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國⑯。”楚王曰:“寡人得立宗廟社稷⑰,愿學所以守之。”詹何對曰:“臣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任于身⑱,不敢對以末。”楚王曰:“善。”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也⑲。”
〔四〕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⑳,謂宋君曰:“夫國家之安危,百姓之治亂,在君行賞罰。夫爵賞賜予,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殺戮刑罰,民之所怨也,臣請當之㉑。”宋君曰:“善!寡人當其美,子受其怨,寡人自知不為諸侯笑矣。”國人皆知殺戮之專,制在子罕也,大臣親之,百姓畏之。居不至期年,子罕遂卻宋君而專其政㉒。故老子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㉓。”
〔五〕 跖之徒問跖曰㉔:“盜亦有道乎?”跖曰:“奚適其無道也㉕!夫意而中藏者㉖,圣也;入先者,勇也;出后者,義也;分均者,仁也;知可否者,智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無之。”由此觀之,盜賊之心必托圣人之道而后可行。故老子曰:“絕圣棄智,民利百倍㉗。”
〔六〕 盧敖游乎北海㉘,經乎太陰㉙,入乎玄闕㉚,至于蒙谷之上。見一士焉,深目而玄鬢,淚注而鳶肩㉛,豐上而殺下,軒軒然方迎風而舞㉜。顧見盧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㉝。盧敖就而視之,方倦龜殼而食蛤梨㉞。盧敖與之語曰:“唯敖為背群離黨㉟,窮觀于六合之外者,非敖而已乎?敖幼而好游,至長不渝㊱。周行四極,唯北陰之未窺。今卒睹夫子于是㊲,子殆可與敖為友乎?”若士者齤然而笑曰㊳:“嘻!子中州之民,寧肯而遠至此,此猶光乎日月而載列星,陰陽之所行,四時之所生,其比夫不名之地㊴,猶窔奧也㊵。若我南游乎岡㝗之野,北息乎沉墨之鄉㊶,西窮窅冥之黨,東開鴻濛之光㊷,此其下無地而上無天,聽焉無聞,視焉無眴㊸。此其外,猶有汰沃之汜㊹,其余一舉而千萬里㊺,吾猶未能之在㊻。今子游始于此,乃語窮觀,豈不亦遠哉㊼!然子處矣,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㊽,吾不可以久駐。”若士舉臂而竦身㊾,遂入云中。盧敖仰而視之,弗見,乃止駕,柸治,悖若有喪也㊿,曰:“吾比夫子,猶黃鵠與壤蟲也〔51〕。終日行,不離咫尺,而自以為遠,豈不悲哉!”故莊子曰:“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52〕。”此言明之有所不見也。
〔注釋〕 ① 攬掇: 拾取。遂事: 已完成的事,即往事。 ② 白公勝: 春秋時楚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太子建被費無忌讒害,白公隨伍子胥奔吳。后令尹子西因他“信而勇”,從吳召回,任為巢大夫,號白公。后曾舉兵攻殺令尹子西等,最后被葉公子高打敗,奔入山中自縊而死。府庫: 國家貯藏財物之處為“府”,貯藏兵器之處為“庫”。 ③ 石乙: 又稱石乞,為白公勝的黨羽。 ④ 毋令人害我: 謂毋令人以府庫之財害我。 ⑤ 葉公入: 是指楚大夫葉公子高自方城之外入殺白公。 ⑥ 擒: 指打敗,因為白公是戰敗后逃出郢城在山中自縊死的。 ⑦ 梟之愛其子: 《意林》引桓子《新論》:“梟生子,長食其母,乃能飛。” ⑧ 語見《老子·九章》。 ⑨ 中山公子牟: 戰國時魏國公子,即魏牟,魏攻下中山后,封魏牟于中山,故稱中山公子牟。詹子: 詹何。 ⑩ 身處江海之上: 喻指隱居江湖。魏闕: 古代宮門外的闕門,是頒布政令的地方,后作為朝廷的代稱。 ⑪ 自勝: 自我克制。 ⑫ 怨: 向宗魯認為“怨讀為苑”。苑,指枯病。 ⑬ 語見《老子·五十五章》。曰: 劉文典認為這里老子語錄中的幾個“曰”皆當為“日”。益: 貪生縱欲過度。祥: 古代可用作吉祥,也可用作妖祥。 ⑭ 語見《老子·五十二章》。明: 指察微的能力。 ⑮ 詹何: 即上節說的詹子。 ⑯ 何明: 這里的“何”是詹何的自稱。 ⑰ 立: 楊樹達認為應是“涖”,或作“蒞”,是“臨”的意思。蒞宗廟社稷: 指登臨君位掌握朝政。 ⑱ 任: 王念孫認為應作“在”。 ⑲ 語見《老子·五十四章》。 ⑳ 司城: 官名,掌管土木建筑。子罕: 戰國時宋國的司城皇喜,字子罕。子罕任宋司城,后殺君篡位。 ㉑ 當: 擔當。 ㉒ 期年: 一年。卻: 王念孫認為“卻”當為“劫”。但《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作“子罕殺宋君而奪其政”。 ㉓ 語見《老子·三十六章》。示: 顯示,讓人知道。 ㉔ 跖: 春秋時期著名的盜賊。 ㉕ 奚適: 到哪里,何處。適: 往。 ㉖ 意: 猜測。藏: 指事主家中所藏財物。 ㉗ 語見《老子·十九章》。 ㉘ 盧敖: 原注為“盧敖,燕人,秦始皇召以為博士,使求神仙,亡而不反(返)也”。北海: 北方邊遠地區。 ㉙ 太陰: 北方為陰,故太陰為極北處。 ㉚ 玄闕: 原注為“北方之山”。 ㉛ 淚注: 王念孫認為應作“渠頸”。“渠”通“巨”。“巨頸”是說脖子粗短。鳶: 老鷹。鳶肩: 指肩脖聳起如鷹。 ㉜ 豐: 豐滿。殺: 瘦削。軒軒然: 翩翩起舞的樣子。 ㉝ 慢然: 慢慢地。下: 放下。遁逃: 躲避。乎: 于。碑: 崥,山腳。 ㉞ 倦: 原注為“楚人謂‘倨’為‘倦’”。倨或倦均指蹲坐。龜殼: 龜甲。蛤梨: 蛤蜊。“梨”通“蜊”。 ㉟ 唯: 只。黨: 指家鄉。 ㊱ 渝: 改變的意思。 ㊲ 卒: 通“猝”,突然,忽然。 ㊳ 齤然而笑: 是說露齒而笑。 ㊴ 不名之地: 叫不出名稱的地方。 ㊵ 窔奧: 房屋的角落。東南隅叫窔,西南隅叫奧。 ㊶ 岡㝗: 空曠。沉墨: 沉寂、寂靜。 ㊷ 窅冥: 幽深。黨: 處所。開: 王念孫認為是“關”。開與關的繁體字字形相近而誤。“關”指“貫通”、“通達”。鴻濛: 東方日出之處。 ㊸ 焉: 之。眴: 目眩、目搖。無眴: 馬宗霍認為“無眴,猶言無足以動搖其目者,引申之亦即目無所見之意”。 ㊹ 汰沃: 原注為“四海與天之際水流聲也”。汜: 原注為“涯也”,指水邊岸。 ㊺ 其余: 指在汰沃之外。舉: 動,指騰飛。 ㊻ 未能之在: 原注為“尚未至此地”。 ㊼ 始于此: 楊樹達認為應在“始”下加“至”字,即“始至于此”。窮觀: 看盡一切,盡觀一切。遠: 相差遠。 ㊽ 處: 留下、待在。汗漫: 虛構出的仙人名。這“汗漫”本身就有虛無縹緲之意。 ㊾ 竦: 聳。 ㊿ 柸治: 于省吾說:“柸治二字乃疊韻語,亦即‘誒詒’之轉語。‘誒詒,失魂魄也。’按失魂魄即恐懼之意。”悖若: 困惑,迷惑。 〔51〕 黃鵠: 鳥名,指天鵝。壤蟲: 原注為“蟲之幼也”。 〔52〕 語見《莊子·逍遙游》。年: 壽命。知: 同“智”。朝菌: 一種朝生暮死的菌類。晦: 每月最末一日為晦。朔: 每月初一日為朔。蟪蛄: 寒蟬。春秋: 代表一年,寒蟬夏生秋死,只經歷兩個季節,所以不知“春秋”。
【鑒賞】《原道訓》已對“道體”作了理論闡發,本卷則用了五十六則歷史故事和寓言故事來形象解說“道體”。作者還似乎感到“道”只有被古往今來的無數史實所驗證,才能說明“道”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始體,也是萬物之本原和社會自然發生發展的根本,所以本卷被稱為《道應訓》。這正如曾國藩所說的:“此篇雜征事實,而證之以老子《道德》之言,意以已驗之事,皆與昔之言道者相應也,故題曰《道應》。”
為了應“道”,所以本卷的體例是每則故事之末(亦即每節之末),皆引老子、莊子、慎子等哲人語錄證之,以點明主旨。而其中又以老子語錄最多,達五十多條,涉及《老子》一書中的三十多章內容。所雜征的歷史故事和寓言故事,以出自《呂氏春秋》和《莊子》為最多,其他分別出自《晏子春秋》、《韓非子》和《荀子》等,從中可見《淮南子》和《老子》、《莊子》、《呂氏春秋》的道家淵源關系。
《道應訓》的這種體例模式,應當說是將抽象的“道”具體化的一種十分巧妙的方式,因為它把老莊思想中許多深刻卻又費解的語句,詮釋以形象而易解的內容。并且,《道應訓》中的寓言或歷史故事,都非常短小精悍,與《原道訓》中的長篇大論相比,自然另有一番滋味。限于篇幅,我們在這里選取了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六則故事。這六則故事分別與之前我們已經討論過的《淮南子》的哲學本體論、生命哲學、君主修養論、君主統御術、政治哲學等相應,其中前五則故事是對老子思想的詮釋,最后一則故事則是對莊子思想的詮釋,以下我們將分別闡析之。
第一則故事是關于道體虛靜無為,“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原道訓》)的一個反面例證。本節錄用的老子語錄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接下來老子的語錄是“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九章》)。實際上,應將這兩段語錄加在一起用到白公勝的身上才顯得更合適。《老子·九章》的內容無非是說“盈滿富貴不知足”是災禍的根源,而白公勝恰恰是犯了這種錯誤,他將用不義手段獲取的不義之財持守在手而不肯“散物聚人”,從而導致他的失敗。在這里,石乙的見解顯然比白公勝更高明。所以在《淮南子》作者看來,白公勝的那種“至貪、至愚”,哪會使他不失敗?因為白公勝實在是不懂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的“道”理。
第二則故事是有關《淮南子》生命哲學的提點: 重生而輕利。本節所引《老子·五十五章》的大意是說,人要像無知無欲的嬰兒那樣保持著旺盛的天然精氣和淳厚的平和之氣,這樣就會有無限的生命力。但這前提就是人不能貪欲過分,否則就會傷害到人體內的靜和之氣。所以當詹何向中山公子魏牟介紹養生之關鍵時就講到“重生輕利”的道理。這樣,人為了保持自身的精和之氣,就會拼命壓制欲望。然而這欲望又不是能輕易壓制得了的,于是出現了中山公子魏牟所說的“猶不能自勝”的情況。這時詹何又從養生的角度出發,指出過分壓制欲望也不是件好事,它也會傷害到人體中的精和之氣,不會使人長壽;同時提出聽其自然(“從之”)的主張,認為只有聽其自然,精神才不會出毛病,保持體內的精和之氣才有可能。從中可以看出,詹何的立場與《精神訓》中“本其所以欲而非禁其所欲,原其所以樂而非閉其所樂”的觀點是相一致的。
第三則故事強調了君主的道德修養對于治國的重要性。道家的生命哲學本來就和養性相關聯,而這“養性”又和儒家的修身養性相一致,儒家的修身養性又與治國平天下相聯系。所以當楚莊王向詹何請教治國之道時,詹何就直接將治身和治國相聯系,明確指出,“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最后,作者以老子的箴言來歸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老子·五十四章》)作者的思維過程與《繆稱訓》的君主修養論可謂如出一轍。
第四則故事圍繞君主統御術中的“權勢”,提供了一個未能用好權勢而導致喪國的反面教材。自老子提出“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三十六章》)之后,對“利器”的看法有好幾種。有認為“利器”指“權道”(如河上公),也有認為“利器”即“賞罰”(如韓非子),更有認為“利器”為政權的(如高亨)……這里不管對“利器”作何種解釋,認為“利器”泛指一種以君主的“權勢”為中心的統御臣下之方略,大概是不錯的。正因為是一種君主統御的方略,就應該慎重對待,不可隨隨便便制定,也不可隨隨便便頒布;而這其中的賞罰制度及賞罰權力更不可隨隨便便由人胡亂制定和執行,這就是老子所謂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而宋國國君之所以被廢君位,就是在于將此輕易示人和輕易放棄。
第五則故事亦是通過一則反例來證明自己的主張,即由“盜亦有道”的寓言,反證了“絕巧棄利”、“絕圣棄智”的道治理想,也即《淮南子》的政治哲學主張。文中提到的盜跖盡管有“道術”,但作為有盜賊這個現象來說,總不是好事情。那么,怎樣才能消除這個現象呢?這在老子看來,倒不是設定法律、捕捉盜賊、依法查辦,而是認為應是“絕巧棄利”,才能使“盜賊無有”(《老子·十九章》)。為什么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按老子的一貫看法,諸如仁義孝慈,均在于原本的“大道廢”了后才產生的;同樣,“盜賊”也在于社會講“智巧”、謀“利益”后才產生的。就像人喪“道”所以親愛、魚失水所以呴濡一樣。假若“大道不廢”,這仁義孝慈就不會產生;這智巧不講、利益不謀,這盜賊就沒有產生的基礎。所以《老子·三章》就明確講“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而莊子則說得更徹底:“擿玉毀珠,小盜不起”(《莊子·胠篋》)。只有真正做到“絕巧棄利”,才能徹底斷絕盜賊;盜賊徹底斷絕,民眾才能真正獲利,所以老子最后總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第六則故事通過“盧敖游乎北海”的寓言,所要說明的,則是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的小大之辯:“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其用意在于“貶小揚大”,啟發人們舍私小而就廣大,最終達至“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天人合一之境。這里“盧敖游乎北海”的寓言,其實與《莊子·秋水》中河伯和北海若之間的一番對話很是相似,當河伯趁著秋季泛濫的河水游至北海,看到海洋的波瀾壯闊時,“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然而,北海若卻告訴河伯,大海與天地宇宙相比,不啻為大陸中的一個小澤,實在不必如此驚嘆。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既然《淮南子》和《莊子》的這兩則寓言都意在“貶小揚大”,進而追求“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大人境界;那么,他們為什么不直接描述自己心目中“大人”的理想人格,而務必又牽涉出一個“小人”,用兩相對照的手法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呢?我們認為,大概在《淮南子》和《莊子》看來,世上絕大多數人只能稱得上是“小人”;并且每個人的生命之初,大概也必不能直截就是“大人”;因此,每個人都有待于由“小人”向“大人”的“化”,這種“化”的過程也即人生境界不斷提高的過程。由此看來,“化”應當是《道應訓》“盧敖游乎北海”的寓言的題中應有之義,并且應當是作者通過這則寓言而對世人有所期待的標的所在。
總而言之,通過上述六則頗具代表性的寓言,我們可以看到,《淮南子》一書的思想是一貫的,《道應訓》通過五十余則寓言故事,無非是要從效驗的角度證明其哲學本體論、生命哲學、君主修養論、君主統御術、政治哲學等思想觀點的合理性;同時,《道應訓》引用老莊語錄來論“道”的做法,也充分表明了《淮南子》與老莊道家的淵源關系。誠如高誘在《淮南子注·敘目》中所說:“夫學者不論《淮南》,則不知大道之深也。”
上一篇:《淮南子·文本篇·卷十九 修務訓》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文本篇·卷十五 兵略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