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出自哪里,《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什么意思,《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原文出處,《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賞析。
【出處】 明·周在 《閨怨》
【鑒賞】 這是一首閨怨詩,描寫婦人在江南家中,思念遠在燕山遲遲不歸的丈夫。原詩語譯是: 已經是春天了,大家都在試穿新衣,可是丈夫卻還是不曾歸來。一定是杜鵑鳥 “不如歸去” 的啼聲不曾帶到燕山,所以故鄉雖然美好,而丈夫卻還沒有想到要回來。原詩描寫婦人的閨怨,表面上并不責備丈夫的遲遲不歸,但字里行間卻依稀可見那份幽怨與諷刺。“故鄉雖好不思歸” 常被用來形容那些天涯飄泊的流浪客,基于某種原因而不愿或不能回家。
【原詩】 江南二月試羅衣,春盡燕山雪尚飛。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
上一篇:《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什么意思|全詩|出處|賞析
下一篇:《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什么意思|全詩|出處|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