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杏花》詠杏花詩鑒賞
王安石
石梁度空曠,茅屋臨清炯。
俯窺妖嬈杏,未覺身勝影。
嫣如景陽妃,含笑墮宮井。
怊悵有微波,殘妝壞難整。
歷代詩人對花常有偏愛。陶淵明對于菊,林逋對于梅,東坡對于海棠,山谷對于水仙,似乎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王安石對于杏花也正是如此。他的詩集中有多首詠杏花的作品,如“垂楊一徑紫苔封”,“只愁風雨劫春回”等,都是廣為傳誦的篇什,而這首詩又以它特別的風味為人重視。
首二句說,石橋跨過了空曠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閃亮的溪水畔。這里用了兩個形容詞:“空曠”、“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辭中所謂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體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詩意豐滿,形象鮮明,如直說石梁度河,茅屋臨水,則興味索然了。
三四句說,俯看嬌美艷麗的杏花,似乎并未覺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另有《北陂杏花》一首云“一陂春水繞花身,身影妖嬈各占春”,也是說岸上之杏花與水中之影相映成趣,平分春色,與此二句意境差近。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處。 宋人許顗的《彥周詩話》中就說:“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云:‘晴溝春漲綠周遭,俯視紅影移漁船’皆觀其影也?!闭\然,讀以上這些例子及荊公“殷勤將白發,下馬照青溪”(《秣陵道中口占二首》)句,可見他對水中之影確有某種特殊的偏嗜。尋繹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種清瑩而縹緲的美感,嚴羽《滄浪詩話》狀詩之無跡可求、透徹玲瓏就說:“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蓖醢彩瘣劭此兄?,正是深知個中三昧,意在追求一種空靈玄妙的韻味。
“景陽妃”是指南朝陳后主的寵妃張麗華、孔貴嬪,陳后主與她們終日嬉游,終于招致滅國之災,隋軍攻破臺城時,后主與張、孔二人藏身于景陽宮井中,結果還是被擒,此井即后來人們所說的“胭脂井”,也稱“辱井”。王安石這里以張、孔作比,說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動人。以花比美人是詩家常語,這里以美人喻花則覺新警,令人想起杜牧“落花猶似墜樓人”(《金谷園》)的名句。
末二句承上而來,也還是將人擬花,然而寫微波蕩漾,花影撩亂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義。詩說水面的漣漪,將水中這位絕代佳人的容顏妝飾弄得殘破難整,令人惆悵不已。因為上文已將杏花比作景陽妃,所以這里的“殘妝”也顯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殘妝壞難整”一句寫花影凌亂,形象生動而富有動態的美,情韻絕勝。
這首詩所以在王安石的杏花詩中頗受人重視,就在它新穎別致的構思。詩雖從石橋、茅屋寫起,但“空曠”、“清炯”已逗出水面如鏡,為下文寫杏花倒影之嫵媚作了襯托和鋪墊,寫倒影也步步深入,妙趣橫生,通過形象的比喻,描繪了水波由靜到動以及花影在這過程中的變化,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此詩雖詠臨水之杏花,然全詩不著一花字、水字,詩人象是有意避開坐實的刻鏤描摹,而杏花的風姿神韻全以空靈比況之筆出之,給人一種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實,寫杏花臨水及其水中倒影這一景象,在唐人的詩中也早已有過,如吳融的《杏花》詩:“獨照影時臨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詩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于他表現這種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穎,造成了十分動人的藝術魅力,能引起讀者無限美妙的聯想。
上一篇:王安石《北陂杏花》詠杏花詩賞析
下一篇:蘇軾《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詠杏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