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萱花》詠萱草詩鑒賞
蘇軾
萱花雖微花,孤秀能自拔。
亭亭亂葉中,一二芳心插。
萱草有“忘憂草”之稱,據說此草可以使人忘憂——至于如何使人忘憂,卻不得而知,各家之說亦多為揣測之辭——因此許多人一提萱草就離不開“忘憂”、“解憂”之類,似乎非萱草不可以言“憂”,非“憂”不足以名萱草,以至于詠萱草的詩連一句狀物寫景的話都很少見,豈非咄咄怪事! 由此觀之,蘇軾這首小詩能言不離萱草,于詠物中寄興,而又盡脫俗習,倒是頗為難得的了 。
這首詩很短,只有四句二十字,但每一字每一句都很有份量,寄慨遙深,韻味綿長。
起句“萱花雖微花”,點題。按一般寫景詠物之慣例,總是要先盛贊一番所吟詠的景物,此詩不說其大.卻先言其小,用“微花”來形容萱花,自然與眾不同。句中加一“雖”字則是暗含轉折之意。在花卉王國里,牡丹是富貴花,菊是隱逸花,荷是君子花……,相比之下,萱花確實是“微不足道”了。
欲揚先抑,正是作者構思的起點,所以在“抑”后自然也就進入了“揚”:“孤秀能自拔”。“秀”,草木之花曰秀。這句是說萱花能于其它花朵漸趨凋殘之后一枝獨秀,超拔挺立。“孤”、“秀”、“拔”都有特立、超特的涵義,因而這些詞也就不是對自然之物——萱花的描摹了。
再看三、四句。“亭亭”與“婷婷”同,意為美好。“芳心”指芳香的花蕊。在一片好看的亂葉之中,有一兩朵淡雅的花朵正在怒放。這是字面的意思,但是。如果將全詩連在一起來看,那么這首詩就不是簡單的詠花寫景了,而是有更深的寓意。詩人說萱花是“微花”(這正是詩人值得稱贊之處),又用“孤秀”、“自拔”和“亭亭”等一系列詞語來狀寫、描摹,都表明了詩人的良苦用心,也已超出了一般性的自然描摹,而是注入了作者本人的理想情感,是贊揚那種身雖微而自強不息的精神,是贊美那種不肯合污共流而能高潔自守的品質,尤其是“芳心”一詞,更將這層深意顯露出來,因為在古典詩詞中,“芳心”更具有特殊的含義,常用為女子心性之象征,如李白《古風》“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皓齒終不發,芳心空自持。”蘇軾在一首《賀新郎》詞中也說:“濃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等等,無論是喻花還是寫人,都與某種美好的品德連在一起,這正是此詩的精神所在。
上一篇:梅堯臣《萱草》詠萱草詩賞析
下一篇:石延年《萱花》詠萱草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