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摸魚兒塵梅》詠梅花詩鑒賞
顏奎
對琴臺、不堪塵涴,春風微露纖指。崢嶸鶴膝翹空勢,取次著花安蕊。偏有意。把竹外一枝,飛灑輕煙里。月痕如洗。又底事丹青,何須水墨,虛白闞清泚。華堂暮,珍重休彈塵尾。靜中留此佳致。橋西幾度香浮處,回首都隨流水。閑徒倚。嘆汩沒黃埃,變幻皆如此。蜚廉莫起。待別有神人,風斤一運,和影上窗紙。
作者顏奎字子瑜,號吟竹,江西太和人。生平不詳。以其有和劉辰翁的詞《大酺·和須溪春寒》,當為南宋末時人。
梅花,歷來是詩人詞家吟詠的題材。但這首詠梅詞題為“塵梅”卻屬少見。從詞中的“嘆汩沒黃埃,變幻皆如此”句不難了解,作者以湮沒塵埃的落梅為題是意在寄寓某種世事或身世之感的。
上片摹寫飄落塵埃的梅花的形象。為了突出塵梅,詞意首先指出,由于“春風微露纖指”,致使梅花飄墜,面對著琴臺,不堪塵垢之苦。一個“微露纖指”,一個“不堪”,把春風和落葉擬人化,從而使詞意籠罩著一種哀婉的氣氛。其次進一步寫整株梅樹的姿態:一株梅樹,姿態崢嶸,那梅枝猶如鶴膝翹空一般伸向天空。“取次著花安蕊”,是說那梅花都安排得勻稱妥貼,真象一只丹頂鶴伸膝展頸,漫步晴空。“偏有意。把竹外一枝,飛灑輕湮里”是說這株如仙鶴般的梅樹有一個枝條伸向竹林之外,就是這枝干上的梅花被春風吹拂,花瓣飄落在輕煙之中。作者把梅樹和仙鶴相比襯,自有其深意在。梅與鶴歷來是文人心目中高潔形象的代表。北宋隱士、詞人林逋就曾以梅妻鶴子自況。于此,作者的自喻之意就比較明顯了。“月痕如洗”,是說這些飄落在地上梅花在皎潔月光的照射下更顯得晶瑩無比。在靜靜的清空中,月光如水,映照著地上的點點落梅,此情此景自然為圖畫一般,所以作者以“又底事丹青,何須水墨,虛白闞清泚”收結。意思是說,何必一定要畫家筆繪成圖,這落梅的景象就已經使人領略到它的清瀅晶潔的境界了。“底事”,為什么?“闞”,眼望;“泚”,鮮明貌。“虛白闞清泚”為“闞虛白清泚”的倒文。
下片寫睹落梅而抒發詞人的感受。“華堂暮,珍重休彈塵尾。靜中留此佳致。”是說在黃昏后的華堂之上,不要揮動拂塵把落梅拂去,以便在靜穆中留下這美好的情致。這是因為詞人觸景生情頗多感慨的緣故。他想到“橋西幾度香浮處,回首都隨流水”,在閑步倚闌徘徊之中也曾不禁“嘆汨沒黃埃,變幻皆如此。”詞人曾幾度見過那晶潔的梅花飄落水中,隨流而去,也曾有感于同樣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湮沒在塵埃之中。落花是如此,人事變幻又何嘗不是如此? 至此,詞人自然要想到自己和別人的遭遇,想到美好的過去和嚴酷的現實而不勝感慨系之。于是詞人不僅勸人不要揮動拂塵,也希望“蜚廉莫起”。“蜚廉”,據《史記·秦本記》:“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此處借用其“善走”以喻強風。詞的上片已點出梅花是由于“春風微露纖指”而被吹落的,于是詞人希望莫起強風吹走梅花,以保留這美好的情致。更希望有神靈出現,運動風斧、把這落梅連同它的倩影一道吹上窗紙,使它的高尚芳潔的形象和品質永遠和詞人在一起。
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以擬人的手法寫落梅,而把落梅和人事變幻巧妙地聯結在一起,從而抒寫詞人胸中的無限感慨。
上一篇:劉辰翁《霜天曉角》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周密《齊天樂》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