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花落花惜花·桃源僧舍看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鑒賞
段成式
前年帝里探春時,寺寺名花我盡知。
今日長安已灰燼,忍能南國對芳枝!
這首小詩是詩人在桃源某僧舍賞花有感而作。桃源以其地桃花源而名,在湖南省西北部、沅江下游。東漢時置沅南縣,屬武陵郡,隋唐時歸武陵縣地。至宋乾德中方析置桃源縣。
一、二句,是說詩人前年在京都長安春游,遍覽盡曉各寺名花。唐人謂名花為牡丹、玉蕊、芍藥、芙蓉、玉蘭諸種,牡丹為名花之首,有花王之稱。“我盡知”,極寫詩人游歷寺院之廣和對名花熟悉的程度。
三、四句,寫作者面對南國群芳,聯想到今日長安名花被毀滅,不禁慨嘆不已。考此聯議論當是針對唐會昌五年(845)武宗滅佛事件而發。是年七月,唐武宗在宰相李德裕贊助下,惡僧尼耗蝕天下,禁止佛教,拆國中寺院四千六百多所,拆私人小寺四萬余所,使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還俗,收寺院奴婢十五萬人,良田數十萬頃。把銅象、鐘磐鑄錢,鐵象鑄農器。上都(長安)、東都兩街各留兩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節度、觀察使治所及同、華、商、汝州各留一寺,分等留僧,既而又命東都只留二十人,諸道留二十人者減半,留十人者減三人,留五人者更不留。此為打擊宗教迷信,有利于農業生產和財政收入之舉,史稱“會昌滅佛”。段詩中“忍能”,猶言怎能忍心,或言強忍而不能。南國,泛指南方。唐宋之問《經梧州》詩:“南國無霜霰,連年見物華。”詩人此時身處湖南桃源,故謂。芳枝,泛稱美的花木和枝頭盛開的香花。
詩的下聯是上聯的有機承接,然行文急轉直下,形成鮮明對照。作者撫今追昔,觸景傷情,就京都諸佛寺名花的瞬間被毀由陳述、抒情而入議論;情緒、語調由昂揚、宛轉到低沉、憤激;節奏、頻率由緩慢而漸快。詩中明顯對武宗滅佛事件表現了不滿、貶斥之意。這里固是詩人思想認識等局限所致,但更應看到,作者是借此以表達對“寺寺名花”也一朝被毀滅的深深惋惜,對世間美好事物因人事原因而無辜失去,極受震撼,還是有積極社會意義的。自然,全詩也曲折流露了對世道清濁不分、世事變遷倏忽的傷感和自已無力回天有志難騁的無限感慨。
上一篇:崔櫓《暮春對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
下一篇:于濆《對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