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李花二首》詠李花詩鑒賞
韓愈
平旦入西園,梨花數株若矜夸。
旁有一株李,顏色慘慘似含嗟。
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幣至日斜。
忽憶前時經此樹,正見芳意初萌芽。
奈何趁酒不省録, 不見玉枝攢霜葩。
泫然為汝下雨淚, 無由反旆羲和車。
東風吹來不解顏,蒼茫夜氣生相遮。
冰盤夏薦碧實脆,斥去不御慚其花。
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
誰將平地萬堆雪,翦刻作此連天花?
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暫入都交加。
夜領張徹投盧仝,乘云共至玉皇家。
長姬香御四羅列,縞裙練悅無等差。
靜濯明妝有所奉,顧我未肯置齒牙。
清寒瑩骨肝膽醒,一生思慮無由邪。
這是韓愈于元和六年所作。此時韓愈雖已從貶所回至京城有年,但仕宦一直不得志,官職雖有或升或降,情緒卻不昂揚。
第一首大意是說見李花已結實,未能及時鑒賞而有遺憾。“平旦入西園,梨花數株若矜夸。旁有一株李,顏色慘慘似含嗟。”采用對比手法,寫出了梨花矜持夸張,頗有自得之意。而旁邊一株李樹,卻是顏色慘慘好象飽含怨嗟之意。”這種擬人手法,將作者感情貫注于其中。“問之不肯道所以。”李花似乎有難言之隱,這就申足李花怨嗟之情,也表明作者對李花的格外關注之意。”獨繞百幣經日斜”其眷念之意真可謂深厚。接下去是作者獨繞李花時反思:“忽憶前時經此樹,正見芳意初萌芽。 奈何趁酒不省録,不見玉枝攢霜葩”分明充滿一片懊悔之意,感嘆自己當初李花正當芳華,霜葩聚滿玉枝之時,為什么沒有趁酒興好好地領略賞鑒她的風采神韻呢!這似乎也是道出李的“顏色慘慘似含嗟”的原因,正當賞時而不被賞怎能不怨恨嗟嘆呢? “泫然為汝下雨淚”由感慨而至悲傷落淚,堪稱李的知音。這種感傷情緒是那樣真切,以至產生追返時光,讓其倒轉的癡想:“無由反旆羲和車。”當然是沒有辦法的。“東風吹來不解顏”,也不曾破顏為笑。“蒼茫夜氣生相遮”蒼茫黑暗的夜色偏偏又吞沒了她。因為她,李花容姿煥發,光彩照夜時光已錯過了。花中惟李夜中獨白。“白花倒燭天夜明”(《李花贈張十一署》)這是韓愈對李花的獨到觀察與描繪。韓愈對李花很偏愛,清陳沆說:“昌黎半山總愛李,愛其縞色天不哺。”而此時李,因花時已過,被黑夜吞沒了。這種遺憾,懊悔之情是多么深沉。結末說“冰盤夏薦碧實脆,斥去不御慚其花。”由于沒有及時領略李花神韻風采,而自覺有悔愧之心,乃至冰盤端來李的果實也不肯品嘗了。韓愈之于李花真可謂一片癡情。清代陳沆評論此詩一段話可供參考。“楚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言賢者當及盛年而用之也。梨花若矜夸,謂物之得時者,李色慘慘似含嗟,謂物已過時者。忽憶前時經此樹云云,謂吾不能早知子,至今而晚知之,則已負其芳華之年也。夏薦碧實,慚不忍御,所謂臣壯不如人,今老復何能為?此用人者所當愧也,負其春華用其秋實且不可,況并秋實而負之哉!”
第二首李花詩與第一首并非一時之作。前者是寫河南縣官園花,后者是寫玉川家花。
第一句“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寫的李花開放的時節與環境。“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暫入都交加。”寫出了李花絕妙之處。韓愈以萬堆雪化作連天花,真可以說想象奇特。岑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以梨花形容雪的,韓愈這里卻是以雪來喻李花。前者令人不覺雪之寒而有春意,后者則令人神往李花冰清玉潔風韻。特別是在月色之下,更別是一番情景。“夜領張徹投盧仝,乘云共至玉皇家。”中的張徹、盧仝都與韓愈過從甚密,說是乘云共至玉皇家,恍恍惚惚如入仙界,實際上“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數間而己關。”(《寄盧仝》)但“偶逢明月曜桃李”,李花盛開,吸引作者帶領張徹乘夜而至玉川家觀賞,真可見興致之高。接著就是李花形象描繪:“長姬香御四羅列,縞君練帨無等差。靜濯明妝有所奉,顧我未肯置齒牙。”將李花寫作一身素白的仙子,她們神情冷然,姿態高雅、對“我未肯置齒牙”,不屑一顧。置身于這種環境氛圍中,作者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清寒瑩骨肝膽醒,一生思慮無由邪。”思想情操也因之而超越升華。這真是對李花的崇高評價與贊美。清·陳沆《詩比興箋》說:“此章自言其志……愈置之紛華之中,而愈增其皜白之志、瑩其清寒之骨,醒其肝膽思慮而無由邪。……此等詠花詩,肅肅穆穆……離驛而下,無敢跋其仿佛……昌黎最高之境。”清人程學昫《韓詩臆說》也指出“公一生浩然大節,不覺流露。”這都表明詠花詩由于作者的氣質品格各異、自覺和不自覺地流露于其間具有作家個性色彩的神韻,是能令人體察到的。韓愈的這兩首詠李花詩,很有韓愈的個性色彩,在藝術風格上也有獨到之處。朱彝尊說:“此二詩絕有風致,又與他詩迥別。只就一時所見光景寫入骨髓,無所因襲,亦不強置,鑿空撰出,真趣宛然,后鮮能繼者。”評價也很高。
上一篇:韓愈《李花贈張十一署》詠李花詩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季花》詠李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