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花·惜秋華詠玉簪》詠玉簪花詩鑒賞
龔自珍
瑟瑟輕寒,正珠簾曉 ,秋心凄緊。瘦蝶不來,飄零一天宮粉。莫令真個敲殘,留傍取玉妝臺近。窺鏡乍無人,一笑平添幽韻。芳訊寄應準。待穿來弱線,似玲瓏情分。移鳳褥,欹寶枕,露干香潤。秋人夢里相逢,記欲墜又還粘鬢。醒醒,海棠邊慰他涼靚。
就花形之奇巧來說,玉簪花可謂芳名不誤。其花含苞時,潔白如玉,形似簪頭,幾令人有“渾欲不勝簪”之感。花開時,微綻四出,黃蕊有須,香甜襲人,朝開暮合,嬌姿楚楚,亦令人低回依戀。本詞就其花形下筆,詠寫閨中風情。
上片寫閨中少婦簪花自賞的一派嬌羞。“瑟瑟輕寒,正珠簾曉捲,秋心凄緊。”意謂秋風送來寒意,秋色日漸加深。“瘦蝶不來,飄零一天宮粉。”是說園中雖然還有鮮花開放,卻早已沒有蜂蝶嬉戲。“莫令真個敲殘,留傍取玉妝臺近。”是說趁花兒尚未完全萎落,趕緊摘取幾朵放在梳妝臺旁。用“敲殘”而不用“凋殘”,是徑自把玉簪花當成真玉簪來修飾,顯得格外生動形象。“窺鏡乍無人,一笑平添幽韻。”是說閨中少婦趁室內無人,趕忙將玉簪花插在鬢角對鏡自照,的確增添了嫵媚姿容。她何以在“乍無人”時才簪花自賞,難道是僅僅出于女性的羞怯? 詞作于此留下一個謎團,為下片作好了鋪墊。
下片寫閨中少婦憶念游子的一腔幽緒。“芳訊寄應準。待穿來弱線,似玲瓏情分。”意思是說,遠游在外的親人已捎來音訊,不久便可以回來。這表明,此刻少婦于閨中獨宿,因為得到游子的消息,這才有心打扮一下看自己的模樣變沒變,但又怕他人看出自己的心思,只得趁無人時趕忙簪花照鏡。“芳訊寄應準”,既有欣慰,又有疑慮。既急切渴盼親人歸來,生怕自己因相思而憔悴;又擔憂音訊是否確切,惟恐歸期因意外而改變。“待穿來弱線,似玲瓏情分。”借牛郎星、織女星“七夕”相會的傳說,比喻夫婦即將久別重逢。“穿來弱線”,指相逢日期;“玲瓏情分”,指相會情景。典出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音tou,鍮石即黃銅)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移鳳褥,欹寶枕,露干香潤。”是說少婦在又疑又喜的渴盼和向往中,不覺沉沉入睡,頭上的玉簪花也伴她入寢。“欹”(qi),傾側;“欹寶枕”,斜靠在枕頭上。“露干香潤”,指半干的玉簪花仍然散發著清香。“秋人夢里相逢,記欲墜又還粘鬢。”意謂少婦于夢中與親人歡會,記得頭上的玉簪花差點兒掉下來,醒來發現還簪在發間。“秋人”,遠行的游子。《淮南子·繆稱》云“春女思,秋士悲。”故悲秋的人,指的是男子。“醒醒,海棠邊慰他涼靚。”意謂醒來怔忡了一會兒,決定起身后到海棠樹旁邊去安慰清冷的玉簪花。
全詞先是由花及人,即由玉簪花之形似玉簪,寫到少婦簪花自賞;然后又由人及花,即由少婦簪花照鏡的復雜心態,歸結到她決意探視與他夢中的玉簪花。少婦的幽緲情懷,玉簪的清麗絕俗,都給讀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作者思路的精巧綿密,更使詞作情味雋永,耐人回思。
上一篇:李東陽《題玉簪》詠玉簪花詩賞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