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青玉案荷花》詠荷花詩鑒賞
趙以夫
水亭橫枕荷花浦。覺水面、香來去。亭上佳人云態度。天然嬌韻,十分撋 唱盡黃金縷。 耳邊低道清無暑。 我卻卿卿卿且住。 自笑風情衰幾許? 一床明月, 五更殘夢, 不到陽臺路。
《青玉案·荷花》。上片寫花香人美,人花合一,重在形態的描述;下片寫癡情脈脈,空有相思,重在心聲的表露。全詞景中有人,景襯人;人落景中,景傳情。由此看來,作者深得為詞之道,不愧于“工”字。
起句二景,涼亭、荷花浦。二景之間用“橫枕”綰和。詩情畫意油然而出。這里的“橫”字,既寫出亭的方位,又寫出漾動之感。雖不及“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中的“橫”字用得奇巧,但也含蘊有味,特別是后面的“浦”字一出(進水之地為浦)就把這種動感補足。
首句寫視覺,第二句緊接著就寫嗅覺,嗅到的荷香。“覺水面,香來去”。水面上,荷風輕輕,時斷時續,荷香細細,忽來忽去。良辰美景,誘人捕捉,誘人尋覓。這兩句道盡景美花香,為后文“佳人”出現,做了環境上的渲染和鋪墊。
景美人更美。“亭上佳人云態度”。“云”在這里作“飄逸”解。這兩句大意是說,亭上佇立的少女,有千種風情,萬般姿態。然而,這句卻是總括寫來,下面才是具體描繪。“天然嬌韻,十分撋就,唱盡黃金縷”。“ 就”作溫存解,“黃金縷”為曲調名,內容多寫戀情。這三句一寫少女天然資質,嬌羞嫵媚,風韻翩翩,其表“美”;二寫少女溫存慰藉,情意縷縷,其情“濃”;三寫少女屢唱戀歌,坦露心跡,其心“誠”。如此嬌美的少女,不也如荷花一樣,誘人尋覓,誘人捕捉嗎?這里值得強調的是“唱盡”一詞,用得極佳。它和晏幾道的名句“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中的“歌盡”,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片先寫花后寫人,形態逼真,戀情畢現。荷花,芳姿婀娜,香溢流澤;佳人,天然麗質,嬌羞風韻。詞人對美好戀情的向往、追求之意,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間。
過片兩句來得新奇巧妙。“耳邊低道清無暑,我卻卿卿卿且住”。耳邊似乎聽到少女的心聲:多清爽的良辰美景,親愛的人兒,我雖嬌羞,你也不要離去。這是幻覺還是心理感知?心有所思,耳有所聞,說幻覺也可;“心有靈犀一點通”,說心理感知也行。幻覺和感知均在情理之中。然而,幻覺和感知都不是現實,也代替不了現實。正如柳永在《雨霖鈴》中所說“……良辰美景虛設”。“自笑風情衰幾許?”無可奈何,只好戲謔自嘲,慨嘆自己失去了多少情愛。此一問后,景轉情移,后面三句緩緩而出,一句一傷情。“一床明月,五更殘夢,不到陽臺路”。(陽臺,宋玉《高唐賦》中有“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的句子)形單影孤,冷月清輝,破曉殘夢,愛情渺茫。此情也凄,此景也寒,和上片描寫花芳人麗的情景迥異,形成強烈的對照。一股苦苦追求美好戀情而又不可得的抑郁之情和孤寂之感,涌注于筆端,充溢于言表,讀之令人三嘆。
中國歷代詩家自屈原始,多有以美女佳花自托者,這首詞里詩人是否另有深寓,則需要讀者自己去發揮想象了。
上一篇:李嶠《荷》詠荷花詩賞析
下一篇:趙以夫《憶舊游慢荷花》詠荷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