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擺脫過度依賴
對某些特定的人或物過于依賴的人,極容易生活在消極悲苦的個人世界中,排斥正常的社交行為,罹患各種心理疾病。
繼日本出現“御宅族”之后,中國也普遍出現了御宅族,不少專家擔心這類人群會成為隱蔽青年。《南方都市報》曾對此進行過相關報道,引起了眾多民眾的討論。心理學專家認為,這些過度依賴并沉溺于網絡的年輕人,不知不覺中溝通能力就退化了。他們極少出門、不喜歡接觸陌生人、患有收藏癖、不喜歡上班上學,情況令人擔憂。過度依賴于某種事物的人,在心理上已經有了消極自閉的趨勢。
“依賴癖”指的是一部分人群只要覺得沒有別人的關心和照顧,自己的人生就不夠完整,因此特別依賴某種生活方式,無法像其他人那樣正常地生活。心理健康的人也會依賴家人或網絡,但絕不會讓這種情緒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
夫妻雙方如果在感情和心理上能夠相互依賴,可以增加恩愛程度,但要是過于依賴呢?一方像寄生物一樣依賴于另一方而生存,在對方看來,就變成了自己心理上的包袱。一方患得患失,會變得特別敏感,因為懷疑而悲傷,對方也會因為被指責而痛苦。從某種角度來說,依賴本該是愛的一種表現,但過度依賴則會導致掠奪與占有,從而引發兩敗俱傷。
對特定事物過度依賴,也無異于自我虐待。
林小姐容貌姣好,天生麗質,大學時是遠近聞名的“校花”,但她不化妝就不敢出門,即使早上上班快遲到了,她寧可被上司批評或者扣除獎金,也不肯放棄化妝,必須用上一個小時的時間化好精致的妝容才肯出門。更夸張的是,她不愿意讓別人見到不化妝時的自己,就算是男朋友也不行,儼然已經患上了化妝依賴癥。如果外出時遇到下雨、天氣炎熱,她的情緒就會變得很糟糕,輕則沮喪憂慮,重則失眠。
我們在感情需求中,應當將依賴保持在正常范圍內,一旦超過了自己能夠收放自如的程度,就只能得到失望與痛苦。
凡事有度,我們不應該過度依賴一切事物與人。
有位名叫艾克的病人,過分依賴自己的家人,心理學家Lee打算幫助他,便提議他這天自己出門去他們約定的咖啡廳。
Lee到了那里后,發現艾克是被母親一路護送過來的,就問:“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而且也答應過我要自己前來,為什么做不到呢?”
艾克支吾著說:“媽媽非要送我來。”
Lee很是無奈,“你可以拒絕母親的好意呀!”
艾克搖搖頭,說:“我拒絕過的,但她十分堅持。”
Lee頓時意識到,可能是他蒼白的臉色讓他的母親擔憂了,還有,他說話時急促的呼吸,讓人看了放心不下。
為了改善他的情況,Lee引導他道:“現在,你想象自己已經把身體里的痛苦和憂慮都排出了體外,然后,把新鮮的空氣從口腔吸入肺里,慢慢地……這些新鮮的空氣隨著你的血液流到了身體的每個角落。”
艾克做完之后,驚訝地說:“真神奇,我感覺好多了!”
Lee接著引導道:“你的情緒是可以改變的,首先你要相信這一點。在你的潛意識中‘不能夠獨自出門,無法正常工作,不能開始正常生活’的想法,其實都是錯誤的。你是不是總是認為自己身體不好,交際能力不行,什么都做不好,一旦走到人群中便會感到悲傷憂郁?不,你很好,你只是對父母太依賴了,只要能克服這一點,你就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艾克很懷疑,問:“真的嗎?我還有救?”
Lee點點頭說:“當然,我和你聊天時就完全不覺得你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你其實有能力自己一個人生活,只是一直沒有去嘗試。做好這件事情并不難,今天你就可以試著自己回家,不要給媽媽打電話!即使你的健康真的有些問題,但幸運的是,這些問題還沒有影響你的生活。你已經讀完了大學,現在25歲,能夠擁有非常豐富的人生!你應該對自己說,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我相信自己能夠獨立生活!”
艾克接受Lee的鼓勵順利地乘坐公交車回家,到家后給Lee發了一條短信:我在車上看到一位老人,給他讓了座,一直站著到了家,身體也沒有覺得不舒服,比想象中好了很多。我想明天獨自出門買菜去。
Lee繼續鼓勵他:非常好,請再獨立做更多事情!
作為一個成年人,要擺脫對某些事物或人的畸形依賴,最重要的是敢對自己狠心。既然在你眼中生活已經夠凄慘的了,悲苦的情緒無法擺脫,那么,試試另一種生活也無妨,因為再也不會比現在更差了。
啟示
我們遠比想象中的自己強大,當我們過度地依賴某個人或某樣事物時,其實是在無形中縱容了自己放棄努力。我們應當明白,情緒是自己的,時間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思維也是自己的,依賴自己遠比依賴他人靠得住。對于每天要發生的事情,不如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接受那些改變不了的,不要強求,更不要逃避。有時候不是我們承受不了,而是我們害怕承受,以為自己承受不了痛苦和悲傷,也就無法接受另一種生活。實際上,只要開始做了,堅強和獨立起來就不再困難。
須記住,依賴自己的同時,悲傷與痛苦就變成了調劑品,是我們主宰生活,而不是生活主宰我們。
上一篇:擺脫恐懼的桎梏
下一篇:擺脫頹廢的熊貓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