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
心懷陽光,積極向上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畢業于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她在19個月大時因患猩紅熱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她享年88歲,卻有87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里。一生中,她寫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人生故事》、《石墻故事》等作品,并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偉大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19世紀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人,一個是拿破侖,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美國《時代周刊》評選海倫·凱勒為“20世紀美國10大偶像之一”。她留給人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樂觀地接受生命的挑戰,你就能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海倫·凱勒是樂觀的代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她吧。
哈佛精英檔案
只要朝著陽光,便不會看見陰影
海倫·凱勒
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出生于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小城鎮——塔斯喀姆比亞。1歲多的時候,她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也聽不到,后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可是,海倫·凱勒并沒有向生活低頭,而是一直朝著有陽光的地方生長。對于一個殘疾人來說,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靜,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學會讀書、寫字、說話,沒有強大的毅力,簡直是不可能的事。為了能清楚地發音,她用一根小繩系在一個金屬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拿在手上,練習手口一心,寫一個字,念一聲。
7歲那一年,家里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安妮·莎莉文老師。莎莉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的指導下,海倫通過用手觸摸學會了手語,通過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后來通過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于學會了說話。沙利文老師的善解人意和如陽光一般的愛心深深影響了海倫,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并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爾》。
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2年后,她被任命為馬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后來,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并于1924年成立海倫·凱勒基金會,加入美國盲人基金會,作為其全國和國際的關系顧問。
“只要朝著陽光,便不會看見陰影。”這就是海倫對她不幸生活的態度。只要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生活中的所有苦難都會如陰影一般遁形。其實,最可怕的不是困難和苦難的降臨,而是沒有一顆樂觀堅強的心。
1968年,88歲的海倫,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贊歌的聾啞盲學者、作家、教育家,在鮮花環繞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那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
上一篇:雨中的小花
下一篇:樂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