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情歌只是臨時停車:成長的心理暗示
“剩女”人群通常被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客觀上沒有時間、或沒有機會談戀愛的;第二類是主觀上自己不想談戀愛的。
網絡上關于“剩男”“剩女”的“剩”年齡劃分有如下說法:
25~27歲:被人稱為初級“剩客”。這些人過了普遍認為的最佳尋偶年齡,雖“被剩下”,但還有勇氣繼續為尋找伴侶而奮斗,故稱“剩斗士”。
28~31歲:被人稱為中級“剩客”。此時屬于他(她)的機會已經漸少,而他(她)們又因事業忙碌無暇覓偶,別號“必剩客”。
32~36歲:這就是高級“剩客”。他(她)們在殘酷的職場斗爭中存活下來,依然單身,被尊稱為“斗戰剩佛”。
36歲以上:依舊單身的,那就是特級“剩客”。當尊為“齊天大剩”。
這一類“剩客”分布甚廣,年齡從25歲起,沒有上限,常見于各大企業技術部,流連于各大相親派對。有人認為25歲年紀還不算大,應該不算“剩女”,其實這是因人而異,當下流行“粉嫩粉嫩”地混日子,比如五六十歲的明星藝人還扮演著十七八歲的妙齡少女出現在電視熒屏上,明明已經步入中老年人群,竟然還穿著高中校服走秀……年紀大的人都在扮粉扮嫩,倒把真正的年輕人顯老了。
25歲是一個坎,這個年齡大多數人都已經工作兩三年了,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完成了由學生向社會人的轉變,心理斷奶期也已經過了。人到什么年齡就應該做符合這個年齡特征的事情,心理學上稱之為“社會性心理暗示”。也就是說身邊的人的行為和價值觀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決定。因此,當看到周圍的朋友戀愛的戀愛,結婚的結婚,而自己還是一個人的時候,不免會有些傷感。
女人是敏感的動物,自己孤單的時候,看見身邊一切成雙的事物都會覺得不順眼,尤其是電視里那些矯情的女主角,明明年紀不大卻幽怨不止想一下自己,年紀都三十有余了,還沒對象呢。這電視劇還真是哪里痛就戳哪里啊!承受不住精神壓力的人,只能暗下決心不再看這類煽情的肥皂劇。
年齡一天比一天大,可是另一半卻不知是在天涯還是海角,于是,這“剩女”的情愁,也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終結。
比起第一類的仇大苦深,第二類倒顯得輕松自由了。她們自愿加入剩女的行列,完全不把嫁人這回事放在眼里。她們有著殷實的家庭背景,事業得意。婚姻在她們眼里就如同一把枷鎖,除了要承擔責任以外,沒有一絲一毫的甜頭。所以,比起婚姻關系的煩瑣,她們更愿意自由地生活。
如果有人笑話她們,說她們是“剩女”人群的一分子,說她們是躲在深閨沒人要的孤女,估計她們也是不在意的。因為情感的道路是自己選擇的,自己就是那“不婚主義”的忠實執行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愿望,總要付出一點被人揶揄的代價吧!更何況對她們來說,婚姻如同城頭的雪、燈下的月,看上去很美,卻也虛幻。畢竟,為了一株虛幻的小樹而放棄整片樹林,是非常不值得的。再者,不管是電視劇里杜撰的,還是現實中存在的經典愛情故事,都像瓊瑤的“苦情劇”一樣充滿了波折與坎坷。現在的社會,人們大多耽于享受,誰還愿意受那份“洋罪”?
受不了“洋罪”,就要遭罪。“不婚主義”的女人,盡管自己過得瀟灑,可是在別人眼里,無非就是一個“女光棍”,整天在單身的“監獄”里過著“沒有老公疼愛”的日子。凡是情人節、七夕等這些跟愛情沾點邊的節日來臨,“剩女”們總是要經受一番刺激;而且今年的痛苦剛過,明年又是一番輪回。若遇上某個商場抽獎,一不小心得了個雙人游,看著頒獎小姐神情尷尬,真恨不得隨便抓過一個男人充當自己的男朋友,以證明“單身不是公害”,不用這么刻薄地審視。
愛情退化,不適者“剩存”。拋卻了生活中某些細節的不便,“剩女”們倒看得清楚:如今愛情已經不再是婚姻的前站,所以很多人“愛得容易嫁得難”。可能追自己的人站了一排,以愛情的名義,在婚姻之外兜了一圈,可始終不得進入婚姻的門內。
在這樣的愛情邏輯里,婚姻成了一座圍城,城內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唯獨不婚的“剩女”是“清醒的旁觀者”。但是,婚始終是要結的,就如同漂泊在外的游子,再怎么被外面的世界吸引,也終究要回家。那座城堡,再怎么令人排斥,再怎么缺乏吸引力,它始終都是女人最終的歸宿。
盡管眼下“剩女”還“剩”著,可是這只是一種游離于正常軌跡之外的中間狀態,好像長途旅行時的臨時停車;雖然此時此刻并沒有朝終點前進,但卻多出了許多可能性。也許這里的風景更美,也許這里的帥哥更具吸引力,但婚姻始終是終點。
上一篇:辦公室戀情:警惕同事成為戀人
下一篇:賣場天天都是“最低價”:“求廉動機”奪眼球